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禁果逆反;超限逆反;信度逆反

【论文摘要】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独立的过渡期,逆反心理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心理表现,逆反心理引导不当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消极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春期生理和身心发展迅速有关,也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不当有关。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分类,只有针对不同形式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态。是指个体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取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它与中小学生的执拗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中小学生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一、逆反心理的结构和危害

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在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

第二,从特殊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他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即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论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因此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第四,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发生根本变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此时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其具体表现的特点是:

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或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只是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热爱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

四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和消投对抗的态度。

须从合理应用禁止行为着手。具体应注意:

慎用禁令。越是禁止的内容。越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行为。这似乎是一条心理学规律。在许多情况下。不禁止某种事物时,人们并不一定知道这种事物,一宣布禁止这种事物,反而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使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和固着在这种事物上。非要关注、弄清楚这种事物不可。因此,如果能用其他的方法消除某种有害的事物

文档评论(0)

135****82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