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和邵不疑校理蒲州十诗》其一赏析.docxVIP

司马光《和邵不疑校理蒲州十诗》其一赏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司马光《和邵不疑校理蒲州十诗》其一赏析

一、原文:

《和邵不疑校理蒲州十诗》其一

苍崖夹长河,喷薄如雷风。

高城浮紫烟,落日摇孤篷。

行子惨不乐,坐看春波东。

时平无故老,羌笛怨无穷。

二、译文

青色的山崖夹峙着滔滔黄河,河水奔涌而出,发出如同雷鸣和狂风般的声响。高大的城墙笼罩在紫色的烟雾之中,落日的余晖下,一只孤零零的船篷在轻轻摇晃。远行的游子神情凄惨,心情不畅,只能徒然地坐在那里,看着春天的河水向东流去。太平时代却不见故老,羌笛吹奏出的曲调充满了无穷的哀怨。

三、注释

苍崖:青色的山崖。“苍”描绘出山崖的颜色,给人一种古朴、厚重的感觉。

长河:指黄河。黄河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称作“长河”,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诗歌中常作为雄浑壮阔景象的代表。

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这里指河水奔涌而出的态势。

高城:高大的城墙,在本诗中可能指蒲州的城池。蒲州在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城墙高大坚固。

紫烟:紫色的烟雾,一般在诗歌中常用来营造神秘、梦幻或雄浑的氛围。此处“紫烟”缭绕高城,增添了城池的朦胧美感。

孤篷:孤零零的船篷,代指小船。“孤”字突出了小船的孤单、寂寞,暗示了游子漂泊的心境。

行子:指远行的人,即诗中的游子。

时平:时代太平,这里反映了当时北宋社会表面上的和平景象。

故老:年老而见识多的人,也可指德高望重的旧臣。诗中“时平无故老”暗示在看似太平的时代,却缺乏能够建言献策、匡扶社稷的贤能之士。

羌笛: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乐器,其声悠扬哀怨,在边塞诗中常被用来表达思乡、哀怨等情感,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他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幼聪慧好学,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从此踏入仕途。在政治上,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变法过于激进,会破坏社会稳定;在史学上,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该书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目的,对后世史学研究影响深远。司马光的文学作品风格质朴、严谨,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心境,体现出他作为政治家和学者的深沉思考。

五、写作背景

司马光创作《和邵不疑校理蒲州十诗》时,北宋社会表面上呈现出和平繁荣的景象,但内部已隐藏着诸多危机,如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危机加剧等。蒲州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和交通枢纽,其政治、经济地位十分重要。邵不疑校理创作了蒲州十诗,司马光以和诗的形式回应。此诗通过描写蒲州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抒发了对时局的担忧,表面太平之下,实则缺乏能扭转局势的贤才,暗含对北宋朝廷人才状况的忧虑。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和诗文化

和诗是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分为“和韵”“依韵”“用韵”等。“和韵”要求和诗的韵脚与原诗完全相同;“依韵”只需与原诗同属一韵部即可;“用韵”则是使用原诗的韵脚,但顺序可以不同。司马光的这首诗是对邵不疑作品的回应,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与原诗相互呼应,体现了文人之间以诗会友、交流思想的文化传统。

(二)北宋的政治与社会状况

北宋时期,虽然经济文化繁荣,但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内部,官僚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生活困苦;外部,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断侵扰边境。司马光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的时期,他的诗歌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社会背景的影响,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七、赏析

(一)意象与意境

诗中选取了“苍崖”“长河”“高城”“紫烟”“落日”“孤篷”“羌笛”等众多意象。“苍崖夹长河,喷薄如雷风”,描绘出黄河在青色山崖间奔腾咆哮的雄浑壮阔景象,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气势;“高城浮紫烟,落日摇孤篷”,通过“高城”“紫烟”营造出一种神秘、朦胧的氛围,“落日”与“孤篷”则勾勒出一幅孤寂、凄清的画面,暗示游子漂泊的孤独与凄凉。“羌笛怨无穷”以羌笛的哀怨之声,进一步渲染了悲伤的氛围,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沉、悲凉。

(二)情感表达

诗歌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半部分通过对蒲州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描绘,为后半部分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行子惨不乐,坐看春波东”,直接抒发了游子内心的凄惨与忧愁,他只能无奈地看着春水东流,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前途的迷茫。“时平无故老,羌笛怨无穷”,则由个人情感上升到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在看似太平的时代,却没有贤能之士来改变现状,羌笛的哀怨之声,实则是诗人对时局不满和忧虑的象征,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