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 走近发明家(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下册 (青岛版).docx

7.24 走近发明家(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下册 (青岛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岛版(2017年)科学三年级下册

《走近发明家》教学设计

课题

7.24走近发明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发明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知道发明家通过观察和思考推动技术进步。了解古今中外发明家的贡献及其发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科学思维:

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发明家的共同特点。能基于生活需求提出改进或发明新用品的设想。

探究实践:

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发明过程中“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践验证”的流程。能绘制简单的发明设计草图,并说明其功能。

态度责任:

感受发明家对社会的贡献,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养成细心观察生活、乐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发明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知道发明家通过观察和思考推动技术进步。

难点:了解古今中外发明家的贡献及其发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问题与猜测

情境创设:

1情境创设:

展示老式手机(大哥大)和智能手机对比图,提问:

“这两部手机有什么不同?你觉得为什么手机会变成现在这样?”

“是谁让这些变化成为可能?”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发明家的世界,看看他们如何用智慧改变生活!”

板书课题。

探究与实践

活动一:新产品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1.案例分析:手机的发展

播放手机演变视频,学生讨论:

“手机从笨重到轻便,增加了哪些功能?

(通话→拍照→智能应用)”

“这些变化解决了什么问题?”

(如随时联系、记录生活、获取信息)

总结:发明家的灵感来源于人类需求。

2.头脑风暴:

提问:“如果没有发明家,我们的生活会缺少什么?”

(如电灯、纸张、交通工具)

活动二:了解古今中外发明家的故事。

1.发明家故事探究(分组任务):

第一组:蔡伦与造纸术

任务:用纸浆模拟造纸过程

(纸巾撕碎+水搅拌,用筛网捞起晾干)。

讨论:“蔡伦为什么要改进造纸术?原来的‘纸’有什么缺点?”(竹简重、帛昂贵)

第二组:王选团队与激光照排技术

播放视频片段,提问:“激光照排技术让书籍印刷发生了什么变化?”(效率提升、错误减少)

第三组:尼古拉·特斯拉与交流电

展示特斯拉线圈实验(安全简化版),解释:“交流电如何让电灯走进千家万户?”

2.小组汇报与总结:

归纳发明家的共同品质:观察需求、勇于尝试、不怕失败。

评价与创新

活动:我是小发明家。

1.问题发现:

提问:“你发现生活中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比如书包太重、雨天鞋子易湿……”

学生列举问题,教师板书(如“教室粉笔灰多”“雨天打伞看不清路”)。

2.创意设计:

任务:选择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发明方案(可用图文结合)。

思维引导:

“你的发明能解决什么问题?”

“它需要什么材料?如何制作?”

示例:

“防粉笔灰黑板擦”:加装吸尘装置。

“透明伞檐雨伞”:伞边用透明材料,避免遮挡视线。

3.展示与互评:

学生用1分钟介绍设计,其他同学提问或补充建议(如“如何让吸尘装置更轻便?”)。

课堂

小结

1.知识总结:

发明的意义:解决问题、改善生活。

发明家的精神:观察、思考、坚持、合作。

2.情感升华:

“也许未来的发明家就在你们中间,用你们的智慧让世界更美好!”

板书设计

走进发明家

一、发明改变生活:需求→创新(如手机演变)

二、发明家的故事:

1.蔡伦:造纸术(轻便书写)

2.王选:激光照排(高效印刷)

3.特斯拉:交流电(电力普及)

三、发明家的品质:

发现问题→设计→试验→改进

四、我的小发明:

问题:__________

方案:__________

教学反思

1.亮点:

通过模拟造纸实验和设计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发明家”角色,参与感强。

结合生活问题引导创新,学生提出的方案充满童趣和实用性(如“自动收作业机器人”)。

2.改进点:

部分学生对发明原理理解较浅,需用更直观的比喻(如“交流电像水流一样稳定”)。

设计环节时间紧张,可提前布置观察任务,课上进行快速原型绘制。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售后加V wkl436858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4102606500002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