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一、课程定位:为何选择《爬山虎的脚》作为观察写作范例?演讲人
01课程定位:为何选择《爬山虎的脚》作为观察写作范例?02教学目标:构建“观察—思维—表达”的三维链条03教学反思与总结:让观察写作“落地生根”目录
2025小学语文四年级《爬山虎的脚》观察写作课件
作为一名深耕小学语文教学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我始终坚信:写作的根须,要深扎在生活观察的土壤里。当我翻开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个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的单元时,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便如同一把钥匙,为孩子们打开了“用眼睛捕捉细节,用文字记录生命”的观察写作之门。今天,我将以第一视角,从教学设计的底层逻辑出发,系统呈现这节观察写作课的完整架构。
01课程定位:为何选择《爬山虎的脚》作为观察写作范例?
1文本价值:经典中的观察密码《爬山虎的脚》是统编教材中少有的“观察类说明文与写作范例”双重经典。叶圣陶先生用27个句子,10处具体描写,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动作”层层铺展: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定位,到“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的形态,再到“巴住墙”“弯弯曲曲”“拉一把”的动态……字里行间藏着观察的“三阶密码”——定点观察、有序记录、动态追踪。这正是四年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观察写作支架。
2学情适配:四年级观察写作的“最近发展区”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观察意识,但常陷入“看到却写不出”“写出来却笼统”的困境。数据显示,我所带班级学生的观察日记中,68%的片段存在“无顺序”“缺细节”“少变化”的问题(如“爬山虎的脚是绿色的,能爬墙”)。而《爬山虎的脚》恰好提供了“从现象到本质,从静态到动态,从观察到表达”的完整路径,契合新课标“能观察周围事物,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第三学段目标)的要求。
3生活联结:身边的观察素材库爬山虎是校园、社区常见的攀援植物,90%以上的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它的“身影”,却极少注意到“脚”的存在。这种“熟悉的陌生感”正是激发观察兴趣的最佳切入点——当孩子们发现“每天路过的围墙,藏着教科书里的秘密”,观察便从“任务”变成了“探索”。
02教学目标:构建“观察—思维—表达”的三维链条
教学目标:构建“观察—思维—表达”的三维链条基于文本价值、学情分析和课标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位一体”:
1观察能力目标能运用“定位—细描—追踪”的观察方法,从“整体(爬山虎的茎叶)—局部(脚的位置)—动态(脚的攀爬)”三个维度,记录爬山虎脚的特征,完成《观察记录卡》(见表1)。
2思维发展目标通过对比阅读(原文与学生初始观察片段)、小组讨论(“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这样写?”),提炼“有序观察”“抓独特性”“用具体动词”的思维策略,形成“观察有角度,表达有逻辑”的写作思维。
3表达实践目标能模仿课文结构,运用“先定位,再写形,最后写动”的顺序,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完成200字左右的《爬山虎的脚》观察小练笔,做到“有细节、有顺序、有动态”。
三、教学过程:从“观察输入”到“表达输出”的阶梯式推进
3.1课前预热:激活“观察敏感点”(1课时)
设计逻辑:观察写作的第一步,是唤醒“观察的眼睛”。我选择将“预习”转化为“探秘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
任务一:寻找“爬山虎的脚”发放《课前探秘单》:“你在生活中见过爬山虎吗?它长在校园的哪面墙?请用手机拍下你认为是‘脚’的部分(标注位置),并写下你的疑问(如:脚是叶子变的吗?它会掉吗?)。”
3表达实践目标(教学现场:去年带学生完成此任务时,有个孩子举着照片问:“老师,我拍的‘脚’有的红有的绿,是品种不同吗?”这恰好为课上“颜色变化”的观察埋下伏笔。)
任务二:对比阅读“模糊版”与“原文版”提供一段“模糊观察片段”(如:“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是绿色的,能爬墙。”)和叶圣陶原文,让学生圈画“哪些信息是原文有但模糊版没有的”,初步感知“细节的力量”。
3.2课中突破:拆解“观察写作的密码”(2课时)
3.2.1第一课时:用“三步观察法”读懂文本(核心目标:观察方法)
环节1:聚焦“位置”——学会“定位观察”出示爬山虎茎、叶、脚的解剖图(手绘+实物照片),引导学生对照课文第2自然段:“叶圣陶爷爷先告诉我们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里的‘反面’很关键,为什么要强调位置?”(学生讨论后总结:说清“在哪里”,读者才能在脑海中“定位”,这是观察的第一步。)
3表达实践目标环节2:细描“形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T_CECA20011-2021:含铁含锰地下水接触氧化法给水处理技术规程.pdf VIP
- 事故应急技术第一章 应急管理概论课件.ppt VIP
- 包括乘用车项目风险管理分析报告(仅供参考).docx VIP
- 高中物理必修2机械能守恒练习题.pdf VIP
- BS EN 573-3-2019 铝和铝合金.锻制产品的化学成分和形式.第3部分:产品的化学成分和形 式.pdf VIP
- 学堂在线 高技术与现代局部战争 章节测试答案.docx VIP
- 风光储电站成本构成全套.docx VIP
- 数字信号处理(英文版)教学课件.ppt VIP
- 白话机器学习算法.pdf VIP
- 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4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