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九年级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变动课件.pptx

2025 九年级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变动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战争的种子:从“帝国主义平衡”到“火药桶引爆”演讲人

战争的种子:从“帝国主义平衡”到“火药桶引爆”01战争的泥潭:从“速决战”到“绞肉机”02战争的遗产:从“凡尔赛体系”到“格局裂变”03目录

2025九年级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变动课件

开场白:当历史的时针指向1914

各位同学,今天站在讲台上,我手中的粉笔尖悬在黑板前,迟迟没有落下。因为此刻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能乘坐时光机回到1914年的夏天,你们会在欧洲大陆看到什么?是巴黎街头飘着的马卡龙香气?是柏林街头轰鸣的蒸汽机车?还是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正在上演的《蓝色多瑙河》?不,真实的历史画面里,更醒目的是街角报童挥舞的《时报》——头版用加粗字体写着“萨拉热窝血案”;是军工厂彻夜不熄的灯火,工人们在赶制步枪和炮弹;是各国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最后通牒”与“战争动员”。那是一个看似平静却暗流汹涌的夏天,一场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灾难,正在以“文明”的名义悄然酝酿。今天,我们就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钥匙,打开20世纪国际格局变动的大门。

01战争的种子:从“帝国主义平衡”到“火药桶引爆”

1根本矛盾:经济与政治的“错位生长”作为历史教师,我常和学生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矛盾的根源往往藏在经济数据里。”让我们先看一组1913年的关键数据:

?德国工业产量占世界16%,仅次于美国(38%),远超英国(14%)、法国(6%);

?但德国的殖民地面积仅290万平方公里,是英国(3350万)的1/11,法国(1060万)的1/4;

?美国工业产值已占全球36%,但在国际事务中仍被视为“局外人”。

这些数字背后,是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致命失衡——新兴工业国(德、美)的经济实力与老牌殖民帝国(英、法)的政治话语权严重脱节。就像一个孩子突然长得比父亲高,却还要穿父亲的旧衣服,矛盾必然爆发。德国宰相俾斯麦曾无奈地说:“我们德意志民族已经吃饱了,但餐桌旁的座位却被别人占着。”这种“经济崛起与政治无权”的矛盾,构成了一战爆发的根本动力。

2直接推手:军事同盟的“对抗螺旋”如果说经济矛盾是“干柴”,那么军事同盟就是“火柴”。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同盟条约》,形成“三国同盟”;1907年,英、法、俄通过《英俄协约》完成“三国协约”的构建。两大集团的形成,本质上是列强为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安全绑定”——就像我们班如果分成两个小团体,今天你和我递纸条,明天他和你传橡皮,最后矛盾只会越来越深。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意大利的“反复横跳”:1915年,意大利以“未获足够殖民地”为由,转而加入协约国作战。这告诉我们: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种“同盟”的脆弱性,恰恰暴露了帝国主义集团的本质——它们不是为了维护和平,而是为了争夺利益。

3导火索:萨拉热窝的“偶然与必然”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的车队缓缓驶过拉丁桥,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突然冲出,两枪结束了两人的生命。这看似偶然的刺杀事件,为何会引发全球性战争?

从“偶然”看,普林西普的行动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黑手社”策划的激进反抗——奥匈帝国1908年吞并波斯尼亚,本属塞尔维亚的土地被强行占领,当地斯拉夫人的愤怒已积压16年;从“必然”看,奥匈帝国早想找借口吞并塞尔维亚,德国则希望通过战争打破英国的海上霸权。所以,当奥匈向塞尔维亚发出“包含10项苛刻条件的最后通牒”(要求参与塞尔维亚内政调查)时,塞尔维亚虽接受了9项半,奥匈仍在7月28日宣战。随后,俄国为支持斯拉夫兄弟动员军队,德国对俄宣战,接着对法宣战,英国因德国入侵比利时(中立国)对德宣战……正如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所说:“整个欧洲的灯火正在熄灭,我们有生之年看不到它们重新点亮了。”

02战争的泥潭:从“速决战”到“绞肉机”

1战争初期:“圣诞节前回家”的幻想战争爆发时,各国都信心满满。德国相信“施里芬计划”——6周内击败法国,再挥师东向打俄国;法国喊着“为阿尔萨斯-洛林复仇”;俄国认为“1700万人口的帝国能拖垮德国”;英国则觉得“海上封锁能让德国窒息”。甚至很多士兵出发前和家人说:“等圣诞树点亮时,我就回来了。”

但现实很快击碎了幻想。1914年9月的马恩河战役中,英法联军以伤亡25万人的代价,阻止了德军的推进,“施里芬计划”破产;东线的坦能堡战役,俄军被德军以少胜多,伤亡25万,却也牵制了德军30个师。战争从“运动战”转入“阵地战”,双方在战壕里对峙,

文档评论(0)

sxgvvvvv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