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执业药师之《西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完整版).docx

2025年执业药师之《西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完整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5年执业药师之《西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试题库

第一部分单选题(30题)

1、患儿,14岁,体重50kg,体温38.7℃,使用布洛芬退热。单次给药剂量是()

A.200~400mg

B.500~1000mg

C.300~600mg

D.10~15mg

【答案】:A

【解析】本题可根据布洛芬的儿童用药剂量相关知识来确定该患儿单次给药剂量。布洛芬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对于儿童使用布洛芬退热时,通常单次给药剂量为每千克体重5-10mg。已知该患儿体重为50kg,按照最低剂量每千克体重5mg计算,其单次给药剂量为5×50=250mg;按照最高剂量每千克体重10mg计算,其单次给药剂量为10×50=500mg。250mg-500mg在200-400mg的剂量范围附近,所以该患儿使用布洛芬退热的单次给药剂量符合选项A的范围。而选项B,500-1000mg的剂量对于该50kg的患儿来说过高,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选项C,300-600mg也超出了儿童正常的单次给药剂量范围;选项D,10-15mg明显剂量过低,无法起到有效的退热作用。综上,答案选A。

2、(用药导致的血常规异常)抗真菌药

A.血小板减少

B.中性粒细胞减少

C.血红蛋白量增多

D.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答案】:B

【解析】在血常规中,不同药物可能会对各项指标产生不同影响。抗真菌药在用药过程中,典型的血常规异常表现是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一般与多种血液系统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等有关,但并非抗真菌药常见的血常规影响表现。血红蛋白量增多通常与慢性缺氧、某些肿瘤等情况相关,不是抗真菌药导致的血常规改变。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也不是抗真菌药引发的血常规异常特征。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B。

3、脑梗死的分期,急性期

A.15天

B.1个月内

C.2~3个月

D.1~6个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脑梗死急性期的分期知识。对于此类医学专业知识的选择题,关键在于准确记忆各个疾病相关阶段的时间范围。脑梗死的分期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的时间区间。在本题所给的选项中:-选项A,15天并不符合脑梗死急性期的准确时间界定。-选项B,脑梗死急性期是指1个月内,该选项正确地给出了急性期的时间范围。-选项C,2-3个月对应的并非急性期,而是脑梗死的其他分期阶段。-选项D,1-6个月也不是急性期的时间,同样属于其他分期范畴。综上,本题正确答案是B。

4、接种乙肝疫苗可产生哪种抗体()。

A.HBsAg

B.HBsAb

C.HBeAg

D.HBeAb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抗体的类型。对各选项进行逐一分析:-选项A:HBsAg即乙肝表面抗原,它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并非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抗体。-选项B:HBsAb即乙肝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接种乙肝疫苗的目的就是刺激机体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当机体产生足量的HBsAb后,就能有效抵御乙肝病毒的侵袭,因此该选项正确。-选项C:HBeAg即乙肝e抗原,它是乙肝病毒核心颗粒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其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并非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抗体。-选项D:HBeAb即乙肝e抗体,它是机体受HBeAg刺激而产生的相应抗体,它的出现通常表示乙肝病毒复制活动减弱,传染性降低,但它不是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抗体。综上,接种乙肝疫苗可产生的抗体是HBsAb,答案选B。

5、Ⅱ期临床试验很难发现低于1%发生频率的不良反应,缘于

A.管理漏洞

B.观察时间短

C.考察不全面

D.病例数目少

【答案】:D

【解析】本题可根据Ⅱ期临床试验的特点来分析难以发现“低于1%发生频率”不良反应的原因。选项A:管理漏洞管理漏洞主要体现在试验过程中的组织、监督等方面存在问题,但这并非是导致难以发现“低于1%发生频率”不良反应的直接原因。即使管理存在一定漏洞,也不能直接说明就无法发现低频率的不良反应,所以该选项不正确。选项B:观察时间短观察时间短可能会使一些在较长时间后才出现的不良反应被遗漏,但“低于1%发生频率”的不良反应与观察时间长短没有必然联系,即并不是因为观察时间短就难以发现这类低频率反应,所以该选项不符合要求。选项C:考察不全面考察不全面可能涉及到对试验对象的各项指标、症状等观察不细致,但这并不等同于就不能发现低频率的不良反应。即使考察全面,低频率的不良反应由于发生概率本身就低,也可能难以被发现,所以该选项不准确。选项D:病例数目少Ⅱ期临床试验的病例数目相对有限,而“低于1%发生频率”的不良反应本身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5****646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