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医治疗足跟痛跖筋膜炎:辨证论治与内外兼治》
中医对足跟痛跖筋膜炎的认识
跖筋膜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骨痹”“筋痹”范畴,病因多与肝肾不足、寒湿凝滞、气血瘀滞相关。中医认为,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外感寒湿或劳损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阻滞,不通则痛。以下为一则典型中医治疗医案:
医案详情
患者信息:张某,男,52岁,主诉“右足跟疼痛2月余,加重1周”。
症状表现:
足跟底部刺痛,晨起或久站后疼痛剧烈,活动后稍缓解;
伴腰膝酸软,下肢乏力,遇寒疼痛加重;
舌淡暗,苔白腻,脉沉细。
辨证分析:
腰膝酸软、脉沉细为肝肾不足之象;
舌淡暗、遇寒痛增提示寒湿瘀阻经络;
病位在足跟,属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辨证为“肝肾亏虚兼寒湿瘀阻证”。
治疗方案
1.内服中药:温肾散寒,活血通络
处方:独活寄生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
独活15g,桑寄生20g,秦艽12g,防风10g,细辛3g,
川芎12g,当归15g,熟地20g,白芍15g,牛膝15g,
杜仲15g,党参15g,黄芪20g,乳香10g,没药10g,
炙甘草6g。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2次温服,连服7剂。
方解:
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滋补肝肾、强筋骨;
细辛、防风、秦艽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川芎、当归、乳香、没药活血逐瘀、通络止痛;
党参、黄芪、熟地、白芍益气养血,扶正固本。
加减:若疼痛剧烈,加桃仁10g、红花10g增强活血之力;寒湿重者,加干姜6g、桂枝10g温阳散寒。
2.外治法协同治疗
中药熏洗:取透骨草30g、伸筋草30g、艾叶20g、花椒15g、川芎20g、牛膝20g,水煎后趁热熏洗足跟,每日2次,每次20分钟(温度适宜后可浸泡),以活血通络、缓解痉挛。
针灸治疗:选取太溪、昆仑、照海、承山、阿是穴,针刺得气后留针20分钟,配合艾灸阿是穴,以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疗效观察
1周后复诊:患者诉足跟疼痛明显减轻,晨起僵硬感缓解,腰膝酸软改善。舌淡,苔薄白,脉沉。原方去细辛,加山药20g巩固肝肾,续服7剂。
2周后随访:疼痛基本消失,久站后无明显不适。嘱其避免久站、注意足部保暖,可常按揉太溪穴(补肾气)、涌泉穴(引火归元)预防复发。
中医治疗思路总结
辨证核心: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肝肾不足为根本,寒湿、瘀血为标,治疗需攻补兼施。
用药特点:
滋补肝肾以治其本,常用寄生、杜仲、牛膝等;
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以治其标,如细辛、川芎、乳香等;
注重气血双补,黄芪、党参配伍当归、白芍,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外治配合:熏洗、针灸可直达病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快速缓解症状,与内服药形成协同效应。
延伸建议
日常调护:避免穿硬底鞋,可垫硅胶足弓垫;减少负重行走,睡前用温水泡脚促进气血循环。
预防复发:肝肾亏虚者可常服枸杞、山药、杜仲等食疗方;寒湿体质者忌食生冷,适当艾灸足三里、肾俞穴增强体质。
此医案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筋骨并重”的治疗特色,通过整体调理与局部治疗结合,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