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及研究.docx

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及研究.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及研究

近年来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比较多,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进行了探讨,但对高校毕业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研究很少,并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显不够,因此本文在认真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现状的基础上,阐述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引发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防范机制、干预机制以及追踪反馈机制三大应对策略。

1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现状及趋势

1.1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现状

据2011年2月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公布的数据,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市场提供的岗位的有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严峻,部分毕业生在现实面前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极易产生心理危机。据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问卷调查显示:有近四成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失去信心;20%的人会“嫉妒他人;90%的人身心健康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出现失眠或焦虑等一系列的精神亚健康状况;18%的毕业生不懂如何排解压力,因就业压力导致精神异常或表现失常的情况时有发生;家庭的过度关切让90%的毕业生不愿与家长谈论就业压力,接近90%的学生觉得无助和无奈;高校老师和毕业生得不到毕业生的充分信任,毕业生自杀心理倾向比例高达48%。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1.2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趋势

1.2.1认识问题欠理性,自我定位危机

非理性的认知方式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会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非理性认知在当代大学生中比较普遍。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无法对就业环境和就业单位等客观环境作出准确的判断。一旦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不顺心的事,往往会产生自负情绪,引起巨大的心理落差。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纠正,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1.2.2处事心态欠平稳,情绪失衡危机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心态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渴望竞争,但由于个人综合素质不高,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就业能力不强而缺乏就业自信和勇气,出现过分依赖和盲目从众等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攀比心理很严重,对社会和就业市场提供的公平竞争机制持怀疑态度,出现消极挫折心理和仇视社会心理。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频频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2.3抗挫抗压能力不强,就业伦理危机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的日益严峻以及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欠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毕业生采取逃避的方式应对。在面对就业机会的时候,往往觉得与自己的期望差距巨大而选择不去参加招聘会。此外,大学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暴露出诚信观念缺失,法制观念淡薄,责任意识弱化和明显功利倾向的特征。大学生个人信用伦理的缺失,不仅给自己的前途埋下隐患,也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无形的相关损失。

2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原因

高校毕业生处在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转折时期,面临着就业与情感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当其面临的压力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其自身惯用的调节方法失效,内心的稳定和平衡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毕业生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

症状,从而导致产生心理危机。其原因表现在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部分。

2.1产生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客观因素

2.1.1就业压力因素

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竞争的加剧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且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就业的压力往往使毕业生产生强烈的焦虑,许多心理问题也就随之产生。如对深圳市某大学毕业生的调查表明,目前就业压力已成为诱发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

2.1.2家庭因素

父母的处事态度、生活方式和家庭氛围等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等身心素质的形成是以其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等为基础的。父母感情和谐,相亲相爱,家庭氛围民主,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吵闹,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缺乏父母关心和帮助的大学生容易产生孤独等消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就很容产生心理危机。

2.1.3学校因素

在高校,大多数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都以“学科本位”为主题,而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一门选修课。尽管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由于缺乏专业的人才,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高校注重丰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对提高学生的额专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存在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

2.1.4经济因素

由于正常的在校学习和生活费用得不到基本保证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