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开场白演讲人
开场白01地表形态的“动态史书”:地貌如何见证海陆变迁02从“石头上的生命密码”说起:化石如何记录海陆变迁03从证据到规律:海陆变迁的本质与意义04目录
2025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证据(化石、地貌)》课件
01开场白
开场白各位同学,当我们站在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脚下,仰头望向积雪覆盖的山体时,可曾想过——这片“世界之巅”的岩层中,竟埋藏着2亿多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当我们在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看到成片的盐生植物时,是否注意到地表之下3米处,还沉睡着重达数吨的古代鲸类骨骼?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正是地球46亿年演化史中“海陆变迁”最鲜活的证据。今天,我们将沿着两条关键线索——化石与地貌,共同揭开“沧海桑田”的神秘面纱。
02从“石头上的生命密码”说起:化石如何记录海陆变迁
1化石:跨越时空的“地质日记”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就像大自然用岩石书写的“时间胶囊”。对七年级的我们来说,最直观的认知或许来自课本中“高山上的贝壳”——但化石的证据价值远不止于此。我曾在带队野外考察时,带学生们在云南大理的苍山岩层中发现过清晰的菊石化石(一种已灭绝的海洋头足类动物)。这些直径约10厘米的螺旋状纹路,与现代海洋中的鹦鹉螺极为相似。当学生们用放大镜观察化石表面的生长纹时,有位同学突然问:“老师,这里现在是山,为什么会有海里的生物?”这个问题,正是我们理解海陆变迁的起点。
1化石:跨越时空的“地质日记”1.2海洋生物化石“登陆”:陆地曾是古海洋的铁证
案例1:喜马拉雅山脉的鱼龙化石20世纪70年代,地质学家在西藏定日县海拔4800米的地层中,发掘出一具完整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这种体长10余米、外形类似现代海豚的爬行动物,是中生代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它的骨骼结构(如桨状四肢、流线型躯干)完全适应海洋生活,却出现在如今的“世界屋脊”,唯一合理的解释是:约2.5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名为“特提斯洋”的广阔海域,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海底逐渐抬升为陆地,最终形成山脉。
案例2:华北平原的牡蛎礁在河北沧州的农田下,地质工作者钻探发现了厚达2-3米的牡蛎礁层。这些由古代牡蛎壳体堆积形成的礁体,需要在潮间带或浅海环境中生长(现代牡蛎通常生活在水深不超过20米的海域)。而如今的华北平原是典型的陆相沉积环境,这说明在距今约7000-300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浅海,随着黄河、海河等河流的泥沙淤积,海岸线逐渐东退,浅海才演变为平原。
1化石:跨越时空的“地质日记”1.3陆生生物化石“入海”:海洋曾是古陆地的佐证
如果说海洋生物化石“登陆”证明了“海变陆”,那么陆生生物化石在海底的发现,则直接指向“陆变海”。案例:南海北部的古森林化石2018年,我国科考船在南海北部陆架区(水深约50米)进行海底探测时,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古树木化石。这些化石的年轮结构显示,它们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如樟树、榕树),生长于距今约1.2万年前的末次冰期晚期。当时全球气温较低,海平面比现在低100多米,南海北部的陆架区还是一片与大陆相连的陆地,生长着茂密的森林;随着冰期结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片陆地被海水淹没,森林逐渐被沉积物覆盖,最终形成化石。
4化石证据的科学逻辑链从上述案例可以总结出化石作为海陆变迁证据的核心逻辑:①确定化石所属生物的原始生存环境(如海洋生物需生活在水体中,陆生生物需生活在陆地上);②对比化石发现地的现代地理环境(如高山、平原、海底);③推断两地环境差异的原因——必然经历了“海变陆”或“陆变海”的地质过程。
03地表形态的“动态史书”:地貌如何见证海陆变迁
地表形态的“动态史书”:地貌如何见证海陆变迁如果说化石是“静态的生物证据”,那么地貌就是“动态的物理证据”。地表形态的变化(如海岸线进退、海底地形起伏)直接记录着海陆边界的迁移过程。
1海岸地貌:海陆交界的“晴雨表”海岸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其地貌类型的变化能直观反映海陆变迁。
1海岸地貌:海陆交界的“晴雨表”1.1海蚀地貌:“海进”的痕迹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等是海浪侵蚀陆地的产物。以山东青岛的崂山海岸为例,如今的海蚀崖高约10-15米,崖壁上还保留着海浪侵蚀形成的凹槽(高度约2-3米)。但根据历史资料,19世纪末这里的海岸线比现在更靠陆地,当时的海蚀凹槽位于潮间带(即涨潮时被海水淹没的区域);随着地壳缓慢抬升或海平面相对下降,海岸线后退,原来的潮间带抬升为陆地,海蚀崖和凹槽便成为“曾经被海水淹没”的证据。
1海岸地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 初中地理中考工业区位选择(资源、市场、交通)课件.pptx
- 2025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山脉走向与地形区分界课件.pptx
- 2025 初中地理中考农业区位因素(自然 + 人文)课件.pptx
- 2025 初中地理中考地形对河流、气候影响专题课件.pptx
- 2025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邻国与隔海相望国家课件.pptx
- 2025 初中地理中考气候类型综合分析(成因、特征、分布)课件.pptx
- 2025 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开发课件.pptx
- 2025 初中地理中考中国地理景观图判读课件.pptx
- 2025 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南极地区科考站分布与建站条件课件.pptx
- 2025 初中地理中考世界地理填图题专项训练课件.pptx
- 2025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证据(化石、地貌)》课件.pptx
- 2025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交通运输方式选择原则课件.pptx
- 2025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大洋轮廓与洋流分布》课件.pptx
- 2025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大洲分界线记忆与判读课件.pptx
- 2025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工业基地发展条件课件.pptx
- 2025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爬山、选线)课件.pptx
- 2025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农业地域差异(东西、南北)课件.pptx
- 2025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图比例尺换算与应用课件.pptx
- 2025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可再生与非可再生资源》课件.pptx
- 2025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经纬网定向与定位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