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3.22活动课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教学课件.pptxVIP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3.22活动课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教学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2课活动课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

除了图中描绘的传统节日外,我国传统节日还有哪些?如何了解它们起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岁朝村庆图》(局部)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新课学习1.通过对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过程的梳理,了解我国节日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2.分析、概括影响传统节日产生和演变的因素,探究节日文化蕴含的深刻内涵,理解节日文化传承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3.通过对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的探究,认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课学习学习任务一溯源头,话习俗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搜集资料,梳理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学习任务二读古文,品文化通过古诗文与节日的配对活动,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底蕴。学习任务三敬先贤,亦前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搜集资料,体会传统节日的时代性,传承我国传统节日。

新课学习学习任务一溯源头,话习俗。活动1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讲一讲传统节日的起源。我选的传统节日名称:节日时间:起源:我喜欢这个传统节日的原因:

新课学习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等。?我国各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藏族的藏历新年等。

新课学习活动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讲一讲传统节日的习俗。我选的传统节日名称:习俗:习俗寓意:我体验过的习俗:

新课学习我国传统节日习俗与文化内涵节日习俗文化内涵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祭祖扫尘、贴春联、贴福字、年夜饭、守岁、压岁钱等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植树、放风筝等吃粽子、赛龙舟、戴五色线绳、挂艾叶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登高赏秋、观赏菊花、佩戴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辞旧迎新、家庭团聚,体现尊祖敬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观念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同时顺应自然时序,体现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驱邪避瘟,蕴含尊崇先贤与健康祈福的双重意义象征团圆与丰收,反映天人合一思想,强化家庭伦理与自然崇拜尊老敬老、祈福长寿,体现对自然时序的顺应(辞青迎冬)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AG新课学习学习任务二读古文,品文化。活动阅读古诗文,将其与传统节日进行配对,并将字母填写在相应的位置。CFDKBJEHI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C.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D.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E.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F.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G.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H.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I.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J.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K.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新课学习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C.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D.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E.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F.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G.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H.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I.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J.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K.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爆竹”“饮屠苏酒”是春节典型习俗(王安石《元日》)“婵娟”代指明月,抒发中秋盼望团圆之情(苏轼《水调歌头》)“清明”直接点明节日,描写踏青习俗(程颢《郊行即事》)“端午”明确节日,诗中体现仲夏时序(李隆基《端午》)“登高”“菊花”对应重阳登高赏菊(王缙《九日作》)“清明”直接点明节日,“欲断魂”展现人们的伤感之情(杜牧《清明》)“拜新年”明确春节场景(孔尚任《甲午元旦》)“菊暖”暗指重阳赏菊,黍酒呼应秋收酿饮(白居易《九日登巴台》)“登高”“插茱萸”是重阳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明月”“共此时”象征中秋团圆(张九龄《望月怀远》)“五月五日”为端午日期,“挂艾草”是驱邪习俗(文天祥《端午即事》)

新课学习学习任务三敬先贤,亦前行。活动1梳理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演变。

节日传承演变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看春节晚会、电话拜年、互联网拜年、电子红包等网络祭祀、鲜花追思等龙舟文化节等中秋节晚会、文创月饼、AR赏月互动等登山赛事、菊花主题展览等新课学习祭祖扫尘、贴春联、贴福字、年夜饭、守岁、压

文档评论(0)

龙山隐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