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衡》看汉代章句的经义论难.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章句是汉代儒生治学的主要体式,反映汉代经学的基本发展形态与特征。古今学者多从经学史视域探讨汉代章句的内容、规模、兴衰概况,对“章句”这一概念的衍生过程欠缺系统梳理,就宣帝、章帝时期皇权对章句兴衰所产生的影响关注较少,对章句之弊以及章句“减省”“改定”的学术史意义,也有亟待澄清的必要。厘清汉代章句兴衰的史实,有助于提挈汉代经学的发展脉络,并为考察汉代士风与学风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章句”由简到繁

古代典籍在著录形式上不分章、节,也没有标点。学士解说经籍,必先学习“离章析句”的讽诵技能。这与后世所谓“句读”颇为相似,因而历代学者多主张“章句即句读”。如《礼记·学记》曰“一年视离经辨志”,孔颖达注释“离经”为“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吕思勉直言章句类似今日“符号”。《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与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十问》中有圆点符号“·”,其作用明显是帮助分割文本层次,与分章、断句相关。故此,“章句”的初义,是指初学者分章断句的基本治学技能。

《后汉书·徐防传》载:“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此处的“章句”已经突破治学技能的层面,成为一门学术。《后汉书·韩韶传》载:“少能辩理,而不为章句学”,最早提到“章句学”的概念。近世学者往往将“章句”视为一种经学注述体裁,将章句与传、注、记、说、例、训诂等并举。“章句”的内涵与外延因之拓展,义理与训诂的内容逐渐被纳入章句的范畴。清儒焦循在《孟子正义》中说章句“叠诂训于语句之中,绘本义于错综之内”,最早明确表达了章句与义理、训诂之间的关系。

若以长时段的视角考察“章句”概念,不难发现原初的章句极为简约。汉初申公治《诗》“为训故以教,亡传”,可见其章句质朴略易。景帝时,丁宽作《易说》三万言,有了“小章句”之称。昭宣时,章句迎来大发展。夏侯建治《尚书》“左右采获”“具文饰说”,成为章句迅速兴起的基源。秦恭延君“增师法至百万言”,已然烦琐至极。林庆彰《两汉章句之学重探》将这种烦琐章句称为“大章句”。至此,“章句”概念的衍生历程已然清晰:由“分章析句”的技能,经“举大谊”的“小章句”,到“烦琐”的“大章句”。

石渠阁会议推动章句之兴

对于汉代章句之兴的原因,班固总结为“禄利之路”的诱导,颜师古注曰:“经学者则受爵禄而获其利,所以益劝。”皮锡瑞《经学历史》沿袭此说,渐为后世学者普遍遵从。自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使章句学与太学考试制度相结合,至汉宣帝确立“黄龙十二博士”,其间章句、师法的增衍确实因为皇权的鼓励而获得长足发展。光武立国,奖崇儒术,章句之士更加尊显。光武帝不仅本人喜好和研习章句,还令宗室子弟及官员学习、撰作、讨论章句。明帝甚至亲自制作《五家要说章句》《五行章句》,每每在乡射礼后,正坐自讲。这些章句既然被皇权认可,便成为太学博士们讲授的主要内容。受习章句的太学生从武帝初置五十人,宣帝时二百人,元帝时千人,成帝时三千人,至东汉顺帝时已增至三万人。

统治者的提倡确然为章句兴起的诱因,但章句兴起的关键节点却在宣帝朝。究其原因,与“石渠阁会议”的召开有莫大干系。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儒学获得官方学术地位,学者为博取官学地位,往往“触类而长,更为章句”,以求“别为一家之学”。五经师说分立,章句种类愈来愈多,如《易》有施、孟、梁丘章句,《书》有欧阳、大、小夏侯章句,《春秋》有公羊、谷梁章句。再以《诗》为例,申公授瑕丘江公、徐公、许生;韦贤师从江公、许生,传子玄成及兄子赏,于是鲁《诗》有韦氏之学;王式师从徐公与许生,旋授唐长宾、张长安、褚少孙,三人皆居博士,故鲁《诗》又有唐、张、褚氏之学。五经在传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师说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各家师说间为争立博士而相互论难、攻讦。

为解决“经学纷异”导致的学术纷乱问题,宣帝于甘露三年三月诏诸儒讲论五经同异,讨论结果由皇帝“称制临决”。学界普遍认为这是统治者协调和统一经学的重大学术活动,但这场经学讨论的过程与结果都受到皇权意志的影响。黄龙元年,宣帝确立“十二家博士”,包括《易》施、孟、梁丘氏,《书》欧阳、大、小夏侯氏,《诗》齐、鲁、韩,《礼》后氏,《春秋》公羊、谷梁二氏。这一博士体制的政治意图在于通过官立十二家章句师法的形式,达到限制、杜绝经学继续分异的问题。自此,学者研习经学的途径,只能在官立的十二家博士之内,以授受十二家章句内容为事。他们一方面不能割舍、改易先师的章句内容,另一方面又要力争名家求官,便只好在继承先师章句的基础上极力扩充、“增益”章句的规模,使章句迅速增繁。

以图谶改定章句

“增益”章句既然是汉儒治经的主要途径,那么在解经过程中的辗转牵引、具文饰说,必然导致章句内容日益“肿大”,从而使得弟子学习困难。《汉书·儒林传》记载章句的发展状况,“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这既是“章句”繁盛的表现,又是经学“章句化”由盛转衰的原因。章句之徒不断增繁各自师说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