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中的空间意象.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甫诗中的空间意象

杨红,岳雅琦,苗绪凤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北京100124)

杜甫(712—770)生在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才学过人;成年后或游历或漂泊,足迹遍布国土共14个省。

杜甫游历山川的经历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分别是吴越之游(公元731—735年)、齐赵之游(公元736—740年),以及梁宋之游(公元741—745年)。吴越之游带给杜甫的是青年时期的所见所感,二十岁的杜甫只身开始了历时四年的游历,在体验苏浙一带繁华都市生活的同时,更深入探索了江浙一带山川纵横、河泊秀美的自然风光。齐赵之游的起因是杜甫科举考试失利,杜甫随时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的父亲前往齐越一带,五年游历路程中杜甫结识了以边塞诗闻名的诗人高适,二人结下深厚友谊要同样值得思考的是:齐赵之游使青年时期的杜甫形成了刚毅的性格和稳健的气质。梁宋之游使杜甫对家乡河南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和更深入的思考,对中国文化也形成了更独到的见解和评述,此后,杜甫结束了较为安逸畅然的漫游生活。在这三段主要的人生旅途中,杜甫通过寻访历史古迹,增强了忧患感,从而开启了他终生忧国忧民的思想大门,加之后来做官、被俘、贬官和漂泊等经历,使他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基于上述游历和漂泊经历,杜甫现存的诗歌作品[2]中除了对当时民生疾苦、颠沛流离的描写外,还有大篇幅涉及国土风光和山川之美,其中出现了许多空间意象的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当时的各种空间意象。在所提及的空间意象中,包括现实和虚幻空间意象两种分类,其中现实空间意象涉及自然界存在的山空间、水空间及其他自然空间,现实空间中人工空间意象涉及楼、阁、亭、台、屋、馆、舍及其他建筑单体空间和城池村落等社会尺度建筑群体空间;此外还有对虚幻空间意象的描写。经统计,上述空间意象的所涉及诗歌几乎占到杜诗的全部,足见空间意象对杜甫表达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重要作用。

在杜甫诗歌常用的空间意象中,自然界存在的空间意象占据最大比重,其中描述得最多的是“山空间”和“水空间”,二者常被联系在一起,共同刻画山水之美的意象。此外,杜诗中还涉及田园、旷野等自然界存在的其他空间意象。

1.1.1山空间

杜甫年轻时所处阶段为盛唐时期,此时,国内歌颂国土风光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不胜枚举,经受主流价值观和传统儒学文化教育洗礼的杜甫亦深受影响,加之其广泛游历的个人经历,有诸多机会接触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从而表达自己的人生旨归。在杜甫现存的创作中,约有44首诗以山为题,将“山空间意象”作为诗歌题材的约有536首,大于其现存作品的1/3[3]。

杜甫描写山空间的诗歌中,直接以山和相关题材为题目的就有:《望岳》《青阳峡》《鹿头山》《秋峡》《丈人山》《晓望白帝城盐山》《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又上后园山脚》《瞿塘两崖》《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等诗篇,其中涉及泰山、华山、衡山、金华山、终南山、三峡、鹿头山、青城山、翠山、青阳峡、龙门阁、石柜阁等名山大川。

首先,杜诗中描写山空间意象最著名的当属游历泰山时寄情抒怀留下《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句,用以描写泰山的巍峨高大,一个“钟”字比喻大自然的神奇和秀美全部集中于泰山,“割”则描绘出泰山主宰阴阳、昏晓的雄浑之势[4];同样,形容山势磅礴雄伟的诗歌还有《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一诗中的“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此处描写山色辽远寂寥,让人顿生渺小之意,漫溢着无边的宏伟之感;以及《九日蓝田崔氏庄》一诗中的“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其“高并”二字尽显玉山的高耸雄伟和两峰并峙的巍然之感。其次,杜诗中还有大量描写山势高耸陡峭的诗歌,如“林迥硖角来,天窄壁面削”(《青阳峡》),“崖沉谷没白皑皑,江石缺裂青枫摧”(《晚晴》),以及“山危一径尽,崖绝两壁对”(《万丈潭》),都以山崖垂直如削加以表达。再次,杜诗中以山为题材的诗歌还有部分描写空旷寂寥的山间气氛、姿态秀美的山林景色以及连绵不绝的群山走势。其中描写山间气氛空旷寂寥的诗歌有:《秦州杂诗二十首》中的“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以河道中的游鱼、山中的鸟鼠描绘空旷的山谷都笼罩在萧瑟、凋敝的气氛中;同样的用法还有“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沈”(《野望》)中以叶稀、风落、日沈刻画山色寂寥;以及《初月》一诗中“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空自寒”三字足见关山的肃穆气氛。此外,描写山林景色姿态秀美的诗歌有:“鹿头何亭亭,是日慰饥渴”(《鹿头山》),“山带乌蛮阔,江连白帝深”(《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最后,描写群山走势连绵不绝的诗歌有:《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中的“崇冈相枕带,旷野怀咫尺”及《鹿头山》中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td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