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自然情怀”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pptxVIP

第七单元“自然情怀”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深潜教材备战期末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怀”教考衔接复习课

目录任务一基础过关任务二知识建构任务三能力提升任务四素材运用

任务一

活动一:内容梳理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人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可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临东岳的畅想。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活动一:内容梳理14故都的秋/郁达夫*荷塘月色/朱自清 阅读《故都的秋》,要抓住“秋味”这个中心,慢慢读,调动各种感官来体会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等特点,看看作品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表现这些特点的。作者没有详细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这是为什么?再想想,悲凉的“秋味”,为什么在郁达夫笔下具有特别的美?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有什么道理?

活动一:内容梳理14故都的秋/郁达夫*荷塘月色/朱自清 阅读《荷塘月色》,应该多朗读,边读边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缕缕的意境中去,品味那种优雅、朦胧、幽静之美。重点学习作者如何写景,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以及如何通过比喻和通感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学习时要关注两篇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来细细品味。如《故都的秋》开头多用短句,句中多停顿,起到了舒缓节奏和营造氛围的作用;《荷塘月色》善用叠词,语言朴素典雅、准确传神、贮满诗意。阅读时应多加体会。

活动一:内容梳理15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地坛是明清时期皇帝祭地的重要场所,如今是一个公园。这样的地方会和“我”发生怎样的关系呢?最好能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读《我与地坛》全文,把握节选部分与全文主旨的关系。史铁生的人生感悟是独特的,这和他承受着因残疾而导致的苦难有关,但他超越了自我,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包括对生与死,都有深邃的思考。学习时要深入理解,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文章在景物描写和往事追忆中穿插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这可以作为理解作者思考的突破口,阅读时要重点关注。要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对话”,形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活动一:内容梳理15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文中除了对生命的思考,还有一条线索是对母亲的怀念。体会其中的母爱,想想为何作者怀有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史铁生的思考发自内心深处,执着而坦诚,这正是这篇散文的感人之处。注意欣赏文章是如何在清明如静水般的行文里,表达诚挚感情的。

活动一:内容梳理16赤壁赋/苏轼 118 *登泰山记/姚鼐 120 《赤壁赋》和《登泰山记》都是古代写景抒情的名篇,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体会两篇文章中景与情的关系。《赤壁赋》通过铺陈、排比形成整饬之美,要反复诵读,逐步领会。文章一景充满诗情画意,并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思想认识逐步深化。阅读时要注意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登泰山记》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阅读时

活动一:内容梳理16赤壁赋/苏轼 *登泰山记/姚鼐 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我国古代还有不少写景、记游名篇,如王勃《滕王阁序》、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等,可以找来阅读、比较。我们读古代诗文,有必要了解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包括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拿纪年来说,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最常见的两种方法,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纪日,除了常见的干支纪日(如“是月丁未”),有些日子在古代还有特殊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从这两篇文章或此前学过的课文中,整理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背诵《赤壁赋》。

活动二:默写过关1.古人喜欢在诗文中借物说理,以物起兴,托物言志。比如苏轼的《赤壁赋》中,“,”以两个物象寄寓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的道理。2.苏轼《赤壁赋》中,“,”两句表明,月亮虽然有圆有缺,但月亮还是月亮。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文档评论(0)

wh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