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溯源:农事诗的文化基因与教材定位演讲人
溯源:农事诗的文化基因与教材定位01比较:农事诗的多维观照02细读:《芣苢》与《插秧歌》的文本解码03延伸:农事诗的当代价值与教学启示04目录
2025高一语文必修上《芣苢》《插秧歌》农事诗比较课件
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聚焦统编教材高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两首经典农事诗——《芣苢》(《诗经?周南》)与《插秧歌》(杨万里),展开一场跨越三千年的农事对话。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劳动书写”的两座坐标,它们既承载着华夏农耕文明的基因密码,又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勾勒出不同时代的劳动图景。接下来,我将从“溯源—细读—比较—延伸”四个维度,带大家深入理解这两首诗的魅力与价值。
01溯源:农事诗的文化基因与教材定位
溯源:农事诗的文化基因与教材定位要读懂《芣苢》与《插秧歌》,首先需要理解“农事诗”在中国文学中的特殊地位。
1.1农事诗:农耕文明的文学镜像
中国是农耕文明古国,“农,天下之大本也”(《汉书?文帝纪》)的观念贯穿数千年。从《尚书?无逸》中“先知稼穑之艰难”的训诫,到《诗经》中“十月获稻”的岁时记录,再到唐宋“田家诗”对农时、农技、农情的细致描摹,农事诗始终是文学与生活最直接的联结。它不仅记录劳动场景,更折射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体悟,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
溯源:农事诗的文化基因与教材定位1.2教材中的“双璧”:从《诗经》到宋诗的传承
《芣苢》出自《诗经?周南》,是《诗经》中典型的“劳动歌谣”;《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诚斋体”的代表作之一。二者虽相隔约两千年,却被编排在同一单元,原因有三:
?主题的延续性:均以“田间劳作”为核心,聚焦具体农事(采芣苢、插秧);
?手法的互补性:前者是《诗经》重章叠句的典范,后者是宋诗白描与口语化的代表;
?情感的共通性:都传递了劳动中的生命力量——或为集体协作的愉悦,或为生存抗争的坚韧。
对高一学生而言,这两首诗是打开“古典诗歌与农耕文化”的钥匙:既需体会《诗经》的古朴之美,又要感受宋诗的鲜活之趣;既需理解“劳动”的普遍意义,更要洞察不同时代的独特印记。
02细读:《芣苢》与《插秧歌》的文本解码
细读:《芣苢》与《插秧歌》的文本解码文本细读是比较的基础。我们先分别拆解两首诗的“肌理”,再寻找其中的“密码”。
2.1《芣苢》:《诗经》中的劳动圆舞曲
《芣苢》全文仅三章十二句,却被闻一多称为“世界最简短的原始劳动歌谣”。让我们逐句分析: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关键词1:重章叠句三章结构完全重复,仅变换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种“复沓咏叹”是《诗经》常见手法,看似“重复”,实则是劳动场景的“动态推进”。试想:一群女子在野地里采摘芣苢(车前草),最初是“采之”(开始采摘),接着“有之”(有所收获),
细读:《芣苢》与《插秧歌》的文本解码然后“掇之”(小心拾取遗漏的)、“捋之”(成把地从茎上抹下),最后“袺之”(用衣襟兜起)、“襭之”(把衣襟扎在腰带上装更多)。动作由轻到重、由散到聚,劳动的过程被拆解为具体的“步骤”,画面如慢镜头般清晰。
关键词2:“采采”与“薄言”“采采”并非“采摘”的重复,而是《诗经》中常见的叠词,意为“茂盛鲜明的样子”(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开篇“采采芣苢”,先写植物的丰茂,暗示劳动的“丰收底色”;“薄言”是发语词,无实义,但读来轻快,像劳动时的“哼鸣”,让整诗充满“劳作的节奏”——仿佛能听见女子们边采边歌,声音随着动作起伏,形成天然的“劳动号子”。
细读:《芣苢》与《插秧歌》的文本解码情感内核:表面看是“记录采摘过程”,实则传递了原始劳动的“纯粹愉悦”。没有对劳作的抱怨,没有对辛苦的渲染,有的只是“收获”本身带来的满足,以及集体协作的温暖。这种“乐而不淫”的情感,正是《诗经?周南》“中正平和”风格的体现。
2.2《插秧歌》:杨万里笔下的“农事电影”
如果说《芣苢》是“劳动的速写”,杨万里的《插秧歌》则是“劳动的特写”。全诗如下: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关键词1:动态场景的“镜头感”杨万里是“诚斋体”代表,以“活法”“妙趣”著称。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电影化叙事”:
细读:《芣苢》与《插秧歌》的文本解码?全景镜头: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大儿插”,四个动作并列,勾勒出全家齐上阵的劳动场面,分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