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醉翁亭记》课文全解.docxVIP

九上语文《醉翁亭记》课文全解.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39岁的欧阳修被贬滁州,这本是政治生涯中的低谷,却意外成就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散文杰作。当我们细读这篇看似闲适的文字,会发现字里行间跳动的不仅是对山水的赞美,更是一位士大夫在政治挫折后重新找回的精神家园。

《醉翁亭记》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超越了传统游记的写景抒情,创造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精神世界。欧阳修笔下的琅琊山不是静止的风景画,而是充满动态变化的生命体:晨光中的林雾、暮色里的岩穴、四季更迭的景致,无不跃动着自然的韵律。更难得的是,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融入其中,通过太守与民同乐的场景,展现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这篇文章最动人的地方,或许在于它展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精神韧性。政治失意后的欧阳修没有选择愤世嫉俗,而是在山水中找到了新的生命支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宣言,既是对世俗名利的超越,也是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当我们今天重读这篇千年古文,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生命智慧——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外在的际遇,而在于内心的安顿。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政治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课文解析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环绕滁州。滁州,今安徽省东部。)皆山也【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其(代词,它,指滁州城。)西南诸峰,林壑(hè山谷)尤(特别,格外)美。望之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流水声。),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然:……的样子。)临于(居高面下。于:介词,在)泉上者,醉翁亭也【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滁州的地理环境,由远及近,层层递进,最终聚焦到醉翁亭。】。作(建造)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自称)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就,总是。)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意趣,情趣)不在酒,在乎(都是介词。“乎”相当“于”)山水之间也【全文核心,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同时隐含政治失意后豁达超脱的心态。】。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描写醉翁亭环境的优美和名字的来历。

【译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若夫(发语词,表示另提一事,相当于“至于”。)日出而林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云归(回。这里指散开的云又聚拢到山上来。)而岩穴暝(昏暗),晦明(晦:昏暗(指“云归”时的夜色)。明:明亮(指“日出”时的晨光))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分写早晚景色,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在写景中,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这样,静态的描写中体现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野芳发(开放)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形容树木繁盛成荫的样子。),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野芳发而幽香”写春,“佳木秀而繁阴”写夏,“风霜高洁”写秋,“水落石出”写冬,句句落实,一字不虚。最后总结陈述,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歇。】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溪水滴落,山石显露。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大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描写山中早晚及四时之景的变化。

【译文】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

文档评论(0)

十分心意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