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VIP

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绘画历史悠久,人物、山水、花鸟并称为三大画科。其中,花鸟画在两宋时期达到高峰,以写实风格和对自然的精细观察著称,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展现出重要的科学意义花鸟画的写实传统,始于五代时期的后蜀画家黄筌。在此之前,中国绘画多以人物为主。黄筌推动了花鸟画的兴起,并促使其在北宋时期成为独立的画科。他与家族成员共同形成“黄家画派”专注描绘动植物,尤其擅长画鸟类。

黄筌现存唯一署名真迹《写生珍禽图》,是研究其写实风格的重要作品。画中呈现了9种鸟类、11种昆虫和2种龟类,构图简洁,无背景衬托,所有动物均以侧身站立姿态绘出,酷似现代的生物图鉴。经学者陈水华测量,画中动物的比例与实物极为接近。例如,大山雀体长约11.6厘米(实物为12—14厘米),麻雀长13.1厘米(实物为12—15厘米),显示黄筌在形态和尺寸上的精准把握,体现了艺术之外的科学精神。

南宋画论家邓椿在《画继》中记载了219位宋代画家的小传,首篇即为宋徽宗赵信。在邓椿看来,徽宗“艺极于神”,其绘画不仅工致,更重细节。传说徽宗曾在宫中命画师描绘一只孔雀,所有人都画得华丽夺目,却未能令其满意。他指出,孔雀登上藤墩时总是先抬左脚,而画师们皆误画为抬右脚。这一故事虽或有夸张成分,但体现出徽宗对细节观察的重视。他秉承黄筌画派的风格,讲求写实精细,动笔前必先仔细观察对象。徽宗的态度对两宋画坛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宫廷画家普遍重视实地观察与自然写生,形成追求“形似”与“格法”的画风。

所谓“形似”,即描绘对象的外貌真实。例如,宋画中的白鹳鸰,有的带有“过眼纹”,有的则无。这并非画师观察疏漏,而是对白鹳鸽亚种差异的精准反映。这种细节,在未有现代分类学知识的年代,尤显难能可贵。所谓“格法”,即“格物之法”,指的是通过观察了解物种的习性和生态背景。如偏好独居的鸟类不应成群出现,地栖鸟类也不宜无故栖于枝头。画家还会依据鸟类食性作画,例如南宋的《桑枝黄鸟图》,表现了黑枕黄鹂啄食桑葚的场景,生动自然。此外,宋画还能反映鸟类的地理分布。如北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中描绘的角百灵和凤头百灵,是典型的北方草原鸟类,而在南宋作品中则几乎不见踪影。在熟悉鸟类地理分布的陈水华眼中,这种物种的“消失”,不仅反映了生态地域的变迁,也体现了宋代画师以写实手法描绘自然的艺术理念,更是一个因山河沦丧、被迫南渡、偏安一隅的国家所留下的凄怆缩影。

材料二

在“博物学”尚未成为独立科学门类的宋代,花鸟画已在无声中承担起记录、观察和分类自然的功能。黄筌、崔白、林椿、宋徽宗等画家,以写实笔法和严谨观察,绘出大量“图像化自然笔记”,展现了中国早期的博物学精神。宋代花鸟画起初用于宫廷装饰,逐渐演变为对动植物形态、习性和生态环境的细致描绘。如黄筌《写生珍禽图》描绘了9种鸟类、11种昆虫和2种龟类,并采用“无景构图”“标准侧身姿态”突出形态特征,类似今日的生物图谱。画面左下的“付子居宝习”题款,表明其兼具教学与图鉴功能,是早期“学习型博物图”的典型。

宋代画家不仅关注形态写实,还描绘生物行为和生态特点。林椿的《枇杷山鸟图》展现暗绿绣眼鸟对蚂蚁与枇杷果的双重兴趣,反映其杂食性;惠崇的《寒林鸳鸟图》则在雪景中呈现鸳鸯与北红尾鸲,准确传达候鸟的季节迁徙信息。这些作品表明宋代画家不仅是艺术创作者,也具备观察、记录与分类的能力,接近现代博物学者的工作方式。宋画院奉行“观察在先、动笔在后”,体现出系统性的自然研究方法。花鸟画因此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图像化的博物学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期“东方博物学”的体现。

近年来,“中国历代画大系”工程中的《宋画全集》为深入研究宋代花鸟画提供了重要资料。研究者陈水华从中选取174幅以鸟类为主的画作,经过细致分析,辨识出67种鸟类,涵盖麻雀、喜鹊等常见种类,也包括红角雉、楔尾伯劳、蓝冠噪鹛、黄眉姬等较为稀见的物种。相比明清及现代花鸟画,这些作品展现出更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宋代画家虽未掌握现代鸟类分类学,却凭借对自然的深入观察,力求形态比例准确、羽毛结构细致。黄筌等人甚至追求画中鸟类与实物比例一致,体现出与博物学“真实再现自然”的理念高度契合。

在无摄影技术的时代,宋人通过观察与手绘精准记录自然。陈水华指出,其研究的画作中有88%的鸟类能准确识别至物种层级,说明宋代花鸟画不仅具艺术价值,也具科学参考意义,展现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知识传统。

当代不少自然插画师延续“画鸟先观鸟”的原则。专注猛禽的插画师翁哲认为,照片与视频难以捕捉物种细节与行为特征,因此坚持前往动物园和救护中心近距离观察,力求画作既形似又传神。在插画师肖白看来,观鸟是保证作品科学性的前提。鸳鸯是北京比较常见的水鸟,但有人喜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