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高二年级期末统测试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是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从天道的角度而言,人与万物都处于气化过程的某个环节,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赖,统一于一个生命共同体之中。可以说,人与万物在本然的、自在的和物理的意义上处于共生状态。如果人类承担起对天地的道义责任,将会使人与自然实现一种自为意义上的更加繁荣的共生状态,其理想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从物的个体性和特殊性出发,虽然人与万物共为一体,但二者存在对立的关系和利益上的冲突。《周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万物都在气的运行过程中获得自己的规定性和同一性。在气化过程中,每个个体要实现自己生命的本性,就不得不利用他者所提供的各类条件,故万物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和敌对的对待关系。
儒家认为自然向人类呈现出两个面,一是“天行有常”的一面,“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天的运行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人和自然都要服从同样的规律,这是人类可以感知、学习和效法的。二是天的“神化”的一面,自然万物相互作用方式、机制具有神妙性和不可测度性。“神”是对变化的状态与性质的描述,同时也可视作自然界变化的动力,那是阴阳之气自身所具有的一种能动性力量。这种力量条贯畅达,流行于自然万物之中,形成一切生物及其生命过程。在今天看来,自然界中生态系统的演化和生态危机的发生仍然是以一种我们还没有充分理解的机制在进行。对自然的占有和控制一定会带来自然的不可避免的报复,就此而言,孔子所言的“畏天命”仍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顺应自然就应尊重事物固有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不戕害万物的生命,让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使其各得其所、各遂其性。顺应自然就要顺应自然变化发展的时序和节律,春夏秋冬和日月、昼夜、寒暑的推移、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都是通过“时”来体现的。儒家理解的“时”就是自然的律令、气化的顺序和场景,并非纯物理意义上的抽象时间,而是有具体规定性的体现天道的时序和时节。《周易》从哲理方面说明了人要做到“时中”并“与时偕行”,而《礼记·月令》则具体规定了当政者每月应该做的事情。荀子提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需要不失其时,砍伐、捕捞等活动也要遵守时节,这是对大自然规律的一种顺应,也是基于此而对万物的合理保护。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不得不取用万物以作为自己的生活资料,但万物的一体性要求人们对万物的取用必须是合理的、有限度的。在取用万物的情景、次序、程度和心态上,应当体现出由人与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所带来的理性考量和价值关怀。儒家主张仁爱万物,又主张爱有差等。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宴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与此同时,人在利用自然时应保持一种泛爱万物的共同体意识,有此意识,人的自我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存在,而是一个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大我。宇宙之内的事就是人自己分内的事情,“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这种仁爱之心能促成人类肩负起应有的道德责任,做到爱万物与有节制地取用万物的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 辽宁省鞍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 陕西省商洛市部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吉林省长春市新区202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校际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 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 陕西省陕西多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