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受害与青少年攻击性发展的关系:基于潜在转变分析.pdfVIP

校园欺凌受害与青少年攻击性发展的关系:基于潜在转变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理学探新2024,Vol.44,No.5,445-455

PSYCHOLOGICALEXPLORATION

校园欺凌受害与青少年攻击性发展的关系:

基于潜在转变分析

曾晋逸郭成刘鑫聂倩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摘要:基于个体中心视角,利用潜在转变分析的研究方法来探究青少年攻击性的分化模式、

发展转变规律及影响因素,以2498名中学生为被试,进行间隔时间6个月的3次施测,研究结果发

现:(1)青少年的攻击模式可分化为低攻击组、中等攻击组和高身体攻击组;(2)低攻击组和中等攻

击组稳定性较高,高身体攻击组则存在较大转变概率;(3)遭受校园欺凌的个体更大概率进入中等

攻击组和高身体攻击组;随着受欺凌程度的提高,中等攻击组更容易转变为高身体攻击组;(4)T1

和T2时刻,男生相较于女生更多处于中等攻击组;T2和T3时刻,男生相较于女生更少处于高身体

攻击组;在发展转变过程中,男生更大概率从低攻击组和中等攻击组进入高身体攻击组。

关键词:青少年;潜在转变分析;攻击性;校园欺凌受害;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24)05-0445-11

1引言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Bandura,1973),欺凌受害

攻击性问题在全世界青少年群体中存在普遍者可能会通过模仿施暴者的攻击行为,从而导致自

性。世界卫生组织(WHO,2019)调查发现,每年全身攻击性的提高。事实上,现有研究也表明,青少年

世界有几百万人遭受各种类型的攻击,其中有近20遭受同伴侵害与其攻击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万名10~29岁的年轻人被杀害。联合国教科文组(陈静等,2022;董及美等,2020;Morrowetal.,

织(UNESCO,2018)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9~152022)。

岁学生群体中,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参与过打然而,过往关于攻击性的研究大都是采用变量

架斗殿。中国的调查也发现,有9.03%的城市青少中心视角,忽视了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的攻击模式上

年在学校中表现出攻击行为(Hanetal.,2017),农的差异,但已有研究发现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展轨

村地区学生的攻击行为的检出率更是高达24.3%迹存在异质性(Chenetal.,2022)。因此,本研究旨

(Huangetal.,2017)。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对青在识别青少年攻击性的分化模式并探究其发展转变

少年的学业、情绪以及成年之后的社会适应都有不的特点,考察青少年攻击性的发展规律,探究校园欺

良影响(EttekalLadd,2017;Ostrov,2006;

凌受害在青少年攻击模式分化及发展产生的影响,

Véronneauetal.,2008),同时也与个体的内化症状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制定针对性的预防

(如抑郁、焦虑等)和外化症状(如物质依赖、冲动和或干预措施和政策提供实证支撑。

偷窃等)显著相关(Mendezetal.,2021),严重者甚1.1青少年攻击性的分化模式和发展转变

至会提升自杀行为发生的风险(Detullioetal.,攻击是指意图伤害其他个体,但被伤害者却试

2022)。图避免这种伤害的一种行为(AndersonBushman,

欺凌受害(bullyingvictimization)是与欺凌(bul-2002)。攻击行为是人和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例

lying)相对应的一个变量,是指个体在消极行为中受如争夺食物、捍卫领土、保护配偶等,这些行为对人

害的经历(最常发生在学校情境),这些消极行为的

文档评论(0)

实用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各类实用性文档的撰写、修改、润色,擅长各类PPT文案的定制,同时收集有海量规范类文档,欢迎各界朋友垂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