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含解析)高二历史上学期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VIP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含解析)高二历史上学期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6年

2026年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练习

一、单选题

1.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2.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到了清朝,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明清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传统经济结构根本变化的要求 B.赋役征收主要以人丁作为依据

C.传统户籍制度失去财政的功能 D.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3.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户籍制度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其根本目的是

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C.便于压迫剥削农民 D.巩固封建王朝统治

4.“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显贵时,于其里中买负郭(靠近城郭)常稔(庄稼成熟)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对于此举,解读有误的是

A.体现儒家士人社会责任感 B.宗族成为基层治理重要力量

C.起到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D.反映国家救助取得明显成效

5.“清初的户口调查,重在编审认定,由里甲组织负责调查申报,……但到雍正初年以后,摊丁入亩,人丁编审失去原来的意义,里甲制也渐废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户口调查,成为一个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清政府实行

A.邻保制度 B.大索貌阅 C.保甲制度 D.户帖制度

6.明朝立国后,朱元璋推行黄册制度,黄册详细登记了每家每户的人口,田土,房屋等信息,并按照职业将户口分为民,军、匠三大籍,其中民籍除民户外,还有儒、医等户。据此可知,黄册制度的实施(???)

A.意在建立完善的户籍体系 B.有利于强化政府对基层的管控

C.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

7.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其主要内容有: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上述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乡约的特点有

①受儒家思想影响??②重视规范乡民的道德行为

③强调乡里的自治??④乡约替代政府的基层治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他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说明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来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以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社会救济以维护社会稳定

D.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9.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国家权力的行使,到县级政权为止,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对社会基层的治理

A.形成了自治伦理体系 B.借助了地方宗族乡约

C.改变了社会动荡局面 D.提升了士人社会地位

10.从秦汉到明清地方体制中,一级、二级地方政府体制多有更迭,但县制作为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其数目、职权变动不大。县制如此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A.县制设置沿袭传统 B.县小易于中央直辖

C.百姓对县制的推崇 D.县制有效治理地方

11.隋朝开皇年间将最初作为救灾公共积累的民间社仓仓粮赋税化;唐代前期,政府在国家税法体系中以救灾专项贮备为名增设“地税”这一专门税种。隋唐时期从“社仓”到“地税”的税种创新(???)

A.旨在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B.建立了完整的救灾体系

C.利于提升国家救灾能力 D.意在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12.明清会馆最初存在于政府行政体系之外,后因士绅干预会馆的发展才自发地演化为官方机构的补充机构。会馆由同籍的绅商捐资而兴,弥补了政府社会管理中的空白。这反映了当时(????)

A.商人政治地位的提升 B.会馆发展成为官方机构

C.社会管理体制的改善 D.政府行政体系发生异化

13.明朝推行里甲制,以“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并在乡里组织中设老人制度与里甲制并轨,以便强化对基层政权的管理。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上述现象表明(???)

A.农村地区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

C.地方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原创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电子图像处理技能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20日上传了电子图像处理技能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