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混凝土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一、技术交底部分
1.1施工前期准备技术要求
1.1.1施工场地勘察与处理
施工前需对风机基础场地进行详细勘察,采用地质雷达和钻探结合的方式,明确地下3米范围内是否存在软土层、溶洞、地下管线等隐蔽构造。若发现软土层,需采用级配砂石换填处理,换填深度不小于1.5米,分层压实度不低于96%;若遇溶洞,应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填充,填充前需清理溶洞内松散岩土体。
场地平整误差控制在±5cm以内,采用20t振动压路机碾压3-5遍,碾压完成后检测地基承载力,要求不低于250kPa。在基础边缘外2米范围设置排水明沟,沟宽30cm、深40cm,坡度不小于2%,并在四角设置容积不小于8m3的集水井,配备功率不低于5.5kW的潜水泵。
1.1.2模板工程技术参数
模板选用18mm厚覆膜胶合板,背面采用100×100mm方木背楞,间距30cm,主龙骨采用双拼Φ48×3.5mm钢管,间距60cm。模板设计需经结构力学计算,确保承受混凝土侧压力不低于50kN/m2(浇筑速度2m/h时)。
模板安装前需进行预拼,拼缝处粘贴5mm厚海绵条,模板接缝平整度误差≤2mm,缝隙宽度≤1mm。模板垂直度采用全站仪监测,每3米设置一个监测点,误差控制在1/500以内;模板高程偏差≤5mm,轴线位置偏差≤3mm。
模板支撑系统采用碗扣式脚手架,立杆间距60×60cm,横杆步距1.2m,立杆底部设置5cm厚木垫板(尺寸20×20cm),顶部采用可调托撑,伸出长度≤30cm。支撑系统与地面连接节点需设置扫地杆(距地20cm),并每4米设置一道剪刀撑,剪刀撑与地面夹角45°-60°。
1.1.3钢筋工程加工与安装
基础钢筋采用HRB400E级钢筋,直径≥25mm时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套筒等级为Ⅰ级,丝头加工长度误差±2mm,套筒拧紧后外露丝扣≤2丝。直径<25mm的钢筋采用闪光对焊连接,焊接接头长度≥10d(d为钢筋直径),接头区域钢筋轴线偏移≤0.1d且≤2mm。
钢筋绑扎前需弹线定位,底层钢筋保护层厚度为100mm,采用C30混凝土垫块(尺寸15×15×10cm),垫块间距≤80cm,呈梅花状布置。钢筋网片间距误差±10mm,排距误差±5mm,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误差±10mm。
基础环安装是关键工序,需采用全站仪实时监测,水平度偏差≤1mm/m,中心位置偏差≤5mm。基础环底部设置8个可调支撑螺栓,安装完成后采用4根Φ20mm钢筋对称焊接固定,焊接长度≥10d,确保浇筑过程中不位移。
1.2混凝土原材料控制技术
1.2.1原材料性能指标
水泥选用P·O42.5R低热硅酸盐水泥,3d抗压强度≥25MPa,28d抗压强度≥42.5MPa,水化热3d≤230kJ/kg,7d≤270kJ/kg,安定性必须合格,进场时每200t送检1次。
粗骨料采用5-31.5mm连续级配碎石,压碎值≤10%,含泥量≤1%,泥块含量≤0.5%,针片状颗粒含量≤5%,进场每400m3送检1次,且需通过硫酸钠溶液5次循环试验,质量损失率≤5%。
细骨料选用Ⅱ区中砂,细度模数2.3-3.0,含泥量≤3%,泥块含量≤1%,氯离子含量≤0.02%,进场每400m3送检1次,需检测云母含量(≤2%)和轻物质含量(≤1%)。
掺合料选用F类Ⅰ级粉煤灰,需水量比≤95%,烧失量≤5%,细度(45μm筛余)≤12%;矿渣粉选用S95级,7d活性指数≥75%,28d活性指数≥95%,两者复掺比例为粉煤灰20%、矿渣粉30%(替代水泥量)。
外加剂采用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缓凝型),减水率≥25%,初凝时间延长≥120min,28d收缩率比≤110%,氯离子含量≤0.1%,碱含量≤3%,每50t送检1次。
1.2.2配合比设计参数
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40,抗渗等级P8,初凝时间≥12h,终凝时间≤24h,坍落度控制在180±20mm,扩展度≥500mm,倒锥法流出时间8-15s。
胶凝材料总量≤400kg/m3,其中水泥用量≤200kg/m3,水胶比0.38-0.42,砂率38%-42%,粉煤灰与矿渣粉掺量之和占胶凝材料总量50%,减水剂掺量为胶凝材料总量的2.2%-2.5%。
配合比需通过60d龄期强度验证(≥C40),且进行水化热模拟试验,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70℃,内外温差≤25℃。夏季施工时需掺加0.01%的引气剂,含气量控制在3%-5%,提高抗裂性。
1.3混凝土搅拌与运输技术
1.3.1搅拌工艺控制
采用JS1500型强制式搅拌机,搅拌前需校称,水泥、水、外加剂计量误差±1%,骨料、掺合料计量误差±2%。搅拌顺序:先投骨料、水搅拌30s,再投水泥、掺合料搅拌30s,最后投外加剂搅拌60s,总搅拌时间≥120s。
每盘混凝土需检测坍落度,测试频率为每50m31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