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教学设计 邓稼先.doc

七下1.教学设计 邓稼先.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题

邓稼先

教学

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结构。

3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

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

难点

探究邓稼先内在的精神力量,感受他身上强烈的民族责任和担当,以及他的家国情怀,并从中获得人生启迪。

教具

多媒体

教法

学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活力,甚至生命和热血,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起来,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下面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这篇回忆性散文,去认识、了解一位为中国的强大作出巨大贡献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邓稼先》等。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介绍背景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的日子。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们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振宁教授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无垠yíng?殷红yān

2.释义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四、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一下课文主要讲述的内容。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心情。

2.课文按小标题可分为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比较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以凸显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自己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高度赞扬邓稼先一生的功绩,表达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这些小标题新颖、概括力强,突出了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地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文章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3.思考: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热爱祖国、勤奋刻苦的人。从他的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中可以看出。

4.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这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示例:“‘两弹’元勋”这一部分最让我感动。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崇敬赞扬。这一部分通过叙生

文档评论(0)

132****51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