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东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叙事中的时间分为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故事时间类似于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体验,话语时间指用于叙述事件的时间。短视频微叙事的话语时间体验,是与故事时间相比较而出现的主体心理感受,整体表现为话语时间对故事时间进行加速处理。
短视频话语时间的加速具体表现为:在时序上,常常采用高潮和“爆点”前置的预叙和倒叙;在时距上,短视频微叙事时距多为叙述时间大大短于故事时间的概述;在频率上,同一时间的重复叙述降低陌生感,比如短视频博主热衷于反复讲述自己最吸引人的一件事情,或者把同一个故事模板经过元素变换重复讲述等。因此,在时序、时距和频率上,短视频微叙事极力通过一次性的、瞬间的戏剧引爆,不断制造短暂即时的吸引力,一环又一环地勾住用户的好奇心,然后形成短视频整体上的长时间连续不断的叙事沉浸召唤。
短视频主体对时间的感知是加速基础上的扭曲。时间知觉扭曲是沉浸的重要特征,当用户以积极的情绪和高度的注意置身于短视频微叙事中,对时间的流逝毫无察觉,造成了对时间加快流逝的麻木。当主体融入影像加速流转的短视频世界,会被迫从日常时间感知中剥离出来,对短视频之外的感知保持关闭,将注意力集中于短视频观看,重复同质的视听刺激造成了维利里奥所说的“失神症”,对时间感知的扭曲也便形成了。
短视频微叙事具有即时性特点,文本的叙述时间、剧情铺垫、情节引爆、情感唤起、结局公布往往都只在瞬间,甚至只有几秒钟。用户从一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世界,再到播放结束或一个戏剧性内容释放结束,复归内心平静的刹那间重新恢复理智后便容易产生怅然若失的瞬间失意感。对游戏式沉浸观看短视频的用户而言,多个无意义瞬间的失意不断刺激造成心理上麻痹,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这种“麻木的愉悦”,是文化工业的本质——“娱乐变成了人人皆知的谎言,变成了宗教畅销书”。
总之,短视频游戏式观看取代了传统影视的被动接受,主体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数字世界中,而在游戏互动中,实现社会的短视频化与短视频的社会化的相互建构。但同时,无数影像碎片形成洪流冲刷过主体的意识,只留下些微经过的痕迹,重复同质的内容让主体在无聊和忙碌之间来回重复。究竟是人在刷短视频,还是人被短视频控制,变成了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摘编自刘俊、董传礼《数字时代短视频观看的游戏式沉浸及其审美批判》)
材料二:
以加速为特征的短视频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短视频因紧凑的节奏、短小的篇幅、快捷的流动活跃于各种网络平台,填充着人们走路、吃饭、坐车等日常生活的“小时间”,甚至入侵了学习和工作的“大时间”。在对碎片时间和整体时间的双重蚕食中,短视频不是延展和丰富了人们的闲暇时光,导向“时间的富裕”,而是拥塞了生活的空隙、加速了生活的节奏、切割了整体的时间感,由此造成更为严重的“时间紧缺”。与此相应,短视频将越来越多的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收缩在屏幕中,各种空间被捕捉,甚或被揉碎为一些与实际空间并不一致的有限视像,不仅拉平了物理意义上的距离感,也悄然更改了社会意义上的空间关系,比如国家与民族的界限,私人与公共的区隔。可以说,短视频正在以加速的方式把稳定的时空解构成无数碎片化的瞬间和断面,传统的钟表时间意识被击碎,代之以一种瞬间、零散的时间意识,这不仅可能带来感知的碎片化、主客观时间的混乱,以及无序、混乱的空间感,而且还可能造成意义的消散、焦虑的生产和荒诞感的蔓延。
更重要的是,在绵密、持续、奔涌的视觉流动中,主体很难与短视频保持妥适的距离,因而丧失了批判能力。在短视频的速度与激情中,人们体验的常常是沉溺与癫狂——基于算法推荐的短视频可以一个接一个永无休止地播放下去,迎合趣味、撩拨欲望、煽动情感,这种围困和卷入已然消解了主体思考和批判的距离与空间。
其一,短视频重体验、重娱乐、重表象的形式很大限度屏蔽了文本的所指,让用户沦陷于以能指为中心的符号漩涡和视觉狂欢之中,在背离责任、颠倒价值、消弭意义的浅表性快感体验中,主体也浅尝着耗散性的个体焦虑。其二,奔腾而来的短视频洋流将时间凝固于永恒的当下,使一切都结成瞬间,这意味着人类在历史时间意义上失去了存在的家园,成为“无根的漂泊者”,难以建立起稳定的、连续的关于历史的看法。因而主体本身也难以建立清晰的自我意识与激进的批判意识。其三,不断流动的短视频制造了一种来不及回应的“卷入”,主体反思、批判的时间和空间被击碎。于是,一方面,主体在视像快感的眩晕与沉醉中,逐渐由理性转向感性、从思考转向享乐;另一方面,主体在视像信息的堆积与更迭中,变得麻木和迟钝。
(摘编自刘丹凌、陶一晨《短视频的围困:“视觉内爆”与观看异化》)
(1)下列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