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情本体”及其他——纪念李泽厚先生逝世两周年
2023年11月2日,是李泽厚先生逝世两周年的日子,特撰写《“情本体”及其他》这篇小文,以寄托我的怀念之情。
李先生是一位有着独特贡献的当代哲学家和美学家——虽然他自己并不愿意别人称其为“美学家”,似乎对“哲学家”的名号也不感兴趣,他最喜欢的称谓是“思想者”;但他对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进行了实实在在的开拓,功不可没。在中国当代的哲学家和美学家行列中,他应该是排在前面的。
我的老师蔡仪研究员与李泽厚学术观点几乎截然对立,但我的“门派”意识很淡,甚至对所谓“门派”十分反感,对朱光潜、李泽厚等所谓“对立派”的美学家怀着深深敬意。譬如,对朱先生的许多观点,我在20世纪50—60年代读他的美学文章和著作时,虽然限于当时的思维定式表现出诸多质疑,但对他把主体(人)和主观因素引入其美学考察之中,心中隐约之间感到很有道理——那时没有从学理上细细考究和深入思索,但即使从直觉上和常识上也会感到美离不开人的主体因素,离不开人的主观因素;后来朱先生把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引入自己的美学研究之中,更觉得他的思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外,我对朱先生平易而深刻的文风,十分欣赏。80年代我与朱光潜先生还有过书信往来。
与李泽厚先生,因近在眼前——我们都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后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我在文学所而他在哲学所,同处一个大院——更是有所接触。20世纪50年代李泽厚在美学大讨论中的一些文章,以及60—80年代的《美学三题议》《试论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续谈》和《形象思维再续谈》等,我印象十分深刻,对他的许多观点,心中佩服。1980(或1981)年,我还在他主编的16开本《美学》杂志上发表两万多字的长文《论个性》,他给我写了一封短信表示赞赏。
我与李泽厚的第一次见面和近距离接触,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胡乔木、邓力群入主学部(后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时候。一次邓力群召集各所部分科研人员开会,讨论如何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参加会议的大部分是老专家,青年人很少——李泽厚和我有幸受邀与会。李泽厚因为其文章在美学界深有影响,理应得到青睐;而我则因为1976年11月发表的那篇评论《创业》、批判“四人帮”的文章,受到时任党中央主席华国锋同志表扬而全国各大报刊刊登,受到关注。所以那次会议,我们作为青年科研人员代表忝列其间——其实那时我们40多岁(李泽厚长我几岁),年纪不算小了,但在那个特殊年代,我们还算“青年”。那天李泽厚坐我旁边不远。邓力群同志开场白之后,请大家发言。一时冷场,我感觉似乎好长时间鸦雀无声,沉闷得令人窒息。突然李泽厚站起来:“我说几句。”他讲的具体内容我记不得了,大体意思是必须认真考察、刻苦钻研、独立思考,写出有自己见解的文章。当时我奇怪:李泽厚在“文化大革命”中是“逍遥派”,十余年不见他的身影;现在,领导号召大家搞科研,他却第一个跳出来发言。我随后也发言:“我认为‘文化大革命’中把自己的许多同志当作敌人(譬如‘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派’‘三反分子’等)打倒,批判,敌我不分,严重伤害了学术研究工作……”邓力群同志插话说:“不光不能混淆敌我,分清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而且在学术研究中还要把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区别开来……。”①
李泽厚先生,称他什么“家”好呢?我认为,诚如他自我欣赏的称谓“思想者”,最为贴切。他是一位优秀的“思想家”。他一生,不怕年轻时的困顿和饥饿,不怕“孤独”,不怕别人的“冷眼”,不断地勇敢地“在思想”,一直到91岁去世,始终走在“思想”的路上——他“思想”哲学、“思想”人性、“思想”美学、“思想”教育、“思想”革命和改良、“思想”国家命运、“思想”经济和社会发展……他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具有开拓性,令人惊异,新人耳目。当然,他的许多新鲜思想,可能一时不被理解,但经过实践和时间的磨砺,逐渐显示出深藏在里面的价值。
“情本体”,是李泽厚先生晚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是一种哲学学说,但对美学理论有着重要意义,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实践应该也有重要影响——因为文学艺术,诗歌,与“情”关系太密切了,甚至可以说“情”是诗之“本”(这里并非指哲学本体意义上的“本”)。“无情”也即“无诗”——这是我在《宅居谈诗》一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为此,我批评了某位当代诗人主张写诗要“过滤掉感情”的理论。李泽厚把“情”提高到哲学意义上的“本体”地位,依此,诗更应该以“情”为“本”(哲学本体意义上的“本”和现实生活意义上的“本”以及文学艺术创作意义上的“本”)了;要让诗歌“过滤掉感情”,显然是说不通的。
但是,刚一接触“情本体”学说,学界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对它并不真正理解,甚至多有误会和疑惑:从哲学意义上,从世界和人类的“本根”“本源”意义上,“情”能否提高到“本体”地位?与此相应,诗歌中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