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安全教育工作计划.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幼儿安全教育工作计划

作为一名在幼儿园工作了十余年的保教主任,每天清晨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孩子们时,看着他们像小麻雀一样扑棱着跑跳进来,我总会不自觉地弯腰检查地面有没有小石子,转头确认门框的防撞条有没有松脱——幼儿的安全,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藏在每一块地砖的缝隙里、每一次游戏的细节中。为切实提升幼儿安全防护能力,构建“教育+预防+应急”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护网,结合本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学期幼儿安全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现状梳理:问题导向下的安全痛点

1.1幼儿安全意识与能力的“双重薄弱”

通过日常观察与测评发现,中班以下幼儿普遍存在“知道危险但控制不住行为”的现象。比如90%的孩子能说出“不能推小朋友”,但在争抢玩具时仍会出现推搡动作;75%的幼儿能识别“电插座危险”标识,却在教师不注意时用手指试探插孔。小班幼儿甚至缺乏基本的“疼痛预警”反应,被尖锐物品划伤时因害怕哭泣而忘记呼救。

1.2环境隐患的“动态性”特征

幼儿园户外活动区的攀爬架螺丝偶有松动,走廊转角的墙裙因幼儿频繁碰撞出现毛刺;班级美工区的剪刀、胶枪等工具虽收在高处,却被个别身高突出的大班幼儿悄悄够取;厨房与教室之间的送餐通道,曾因地面湿滑导致保育老师滑倒(所幸未造成幼儿受伤)。这些隐患提醒我们:安全环境不是“一劳永逸”的工程,需要动态排查。

1.3家园共育的“信息差”困境

家访中发现,60%的家长更关注“孩子今天学了什么”,对“孩子知道哪些安全常识”关注度不足;部分祖辈监护人习惯用“妖怪来了”“警察抓你”等恐吓式教育替代科学引导;还有家长认为“幼儿园有老师看着,家里随便玩”,导致幼儿在园与在家的安全行为表现“割裂”。

二、目标设定:分阶推进的三维目标体系

2.1认知目标(基础层)

学期末,100%幼儿能准确识别5类以上常见危险标识(如电、火、尖物、水),说出3种以上“身体受伤时的正确求助方式”(喊老师、找保安、按紧急铃);大班幼儿需额外掌握“陌生人搭讪时的应对口诀”(不靠近、不回答、找大人)。

2.2行为目标(核心层)

通过日常练习,使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奔跑碰撞率”从目前的周均4次降至1次以下;在使用剪刀、画笔等工具时,“不正确握姿发生率”从35%降至10%;户外活动时能主动观察地面是否有障碍物,形成“先看路再行动”的行为惯性。

2.3情感目标(升华层)

让幼儿从“被动遵守规则”转变为“主动关注安全”,比如看到同伴站在椅子上够东西时能提醒“这样会摔倒”,发现插座盖没盖好会告诉老师“这里危险”,真正将安全意识内化为“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的责任感。

三、实施路径:立体化的安全渗透策略

3.1课程融入:把安全常识变成“好玩的游戏”

传统说教式安全教育容易让孩子“左耳进右耳出”,我们尝试将安全内容嵌入一日生活各环节:

生活活动中的“小提醒”:早餐时结合热粥,开展“吹一吹再吃”的趣味比赛——用小扇子模拟“吹凉”动作,让孩子自己发现“烫的食物会嘴巴疼”;如厕后通过“小脚印排队”游戏,练习“不推不挤慢慢走”。

区域活动中的“情景剧场”:在角色扮演区设置“安全小医院”,孩子们扮演医生和伤员,用玩具听诊器检查“摔倒的膝盖”,用纱布模拟包扎;建构区投放“安全工地”主题材料,引导幼儿讨论“搭积木时怎样不砸到脚”。

集体教学中的“五感体验”:讲“防烫伤”时,带孩子摸一摸温热水杯(感知“微烫”)、摸一摸保温桶(感知“很烫”),再结合动画短片《小熊的红泡泡》,让视觉、触觉、听觉共同参与记忆;讲“防拐骗”时,邀请家长志愿者扮演“送糖果的阿姨”,真实模拟“你跟我去买玩具好不好”的场景,事后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为什么不能跟陌生人走”。

3.2环境创设:让安全细节“会说话”

环境是最无声的老师,我们将从“显性标识”和“隐性防护”两方面优化:

显性标识:童趣化+互动性。走廊转角的“小镜子”不再只是装饰,而是贴上卡通标语“左看看右看看,转弯要像小蜗牛”;洗手台旁的防滑垫印上小脚印,引导孩子“脚踩小脚印,走路不滑倒”;每个活动室的安全出口贴有荧光动物贴纸(小班用兔子,中班用小鹿,大班用大象),孩子们戏称为“安全小向导”。

隐性防护:动态排查+及时更新。成立“班级安全小卫士”小组,每天由2名幼儿协助老师检查:玩具是否有破损、椅子是否放稳、插座盖是否盖好,检查结果用贴星星的方式记录在“安全晴雨表”上;每月最后一周为“全园安全排查日”,后勤部门、教师、家长代表共同参与,重点检查户外器械螺丝、台阶防滑条、阳台围栏高度等,发现问题24小时内整改并公示。

3.3家园联动:织密安全防护的“双向网”

幼儿的安全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同频共振,我们设计了“三个一”家园互动机制:

每月一次“安全主题日”:月初通过家长群发布主题(如“家中锐角防护”“电动车安全座椅使用”),家长拍摄孩子在家的安全行为照片或视频,班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