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鸭肠炎病毒提纯及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构建与实践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鸭肠炎病毒(DuckEnteritisVirus,DEV),又称为鸭瘟病毒(DuckPlagueVirus,DPV),是引起鸭病毒性肠炎(DuckViralEnteritis,DVE)的病原体,该病又称鸭瘟(DuckPlague,DP)。这是一种对鸭、鹅、天鹅等雁形目禽类极具威胁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被国际兽疫局认定为B类传染病,在我国被列入二类动物疫病。
自1923年荷兰首次发现鸭瘟以来,该病的流行范围不断扩大,相继在法国、美国、印度、比利时、英国、泰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出现。1957年,我国广州首次报道发现鸭瘟,此后,该病在我国南部、中部和东部等养鸭业较为发达的省市广泛流行。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均有鸭瘟的报道,成为阻碍我国养鸭业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鸭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一旦暴发,会给养鸭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同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鸭肠炎病毒,其中成年鸭的危害最为严重。感染鸭瘟的病鸭,通常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温升高、流泪、呼吸困难、腹泻、神经症状等一系列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除了直接造成鸭只死亡外,鸭瘟还会导致鸭群生长发育受阻、生产性能下降,如产蛋鸭产蛋量减少、种蛋孵化率降低等,进一步影响养鸭业的经济效益。此外,病鸭和康复后的鸭仍可能带毒和排毒,使得该病在鸭群中持续传播,难以彻底根除。
当前,对于鸭瘟的防控主要依赖疫苗接种和综合防控措施。然而,由于鸭瘟病毒的变异性以及疫苗免疫效果的局限性,使得鸭瘟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部分养殖场的疫苗免疫程序不合理,或者疫苗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免疫效果不佳,鸭群仍然容易感染鸭瘟。此外,随着养鸭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鸭群的养殖密度增加,也为鸭瘟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建立一种高效、准确的鸭瘟诊断方法对于鸭瘟的防控至关重要。准确的诊断能够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从而减少经济损失。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ndirect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间接ELISA)是血清学检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同时检测大量样本等优势。通过建立基于鸭肠炎病毒抗原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可以实现对鸭群中鸭瘟抗体的快速检测,为鸭瘟的早期诊断、疫情监测和防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1.2鸭肠炎病毒研究现状
鸭肠炎病毒(DEV)的研究历史可追溯到1923年,荷兰首次发现鸭瘟病例,当时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极为有限,仅能观察到患病鸭的一些临床症状,如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等,但对于其病原、传播机制等知之甚少。此后,随着鸭瘟在全球范围内的陆续出现,各国学者开始重视对鸭肠炎病毒的研究。1957年我国广州首次报道鸭瘟,国内对DEV的研究也逐步展开。
在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已明确DEV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马立克病毒属、鸭疱疹病毒1型。病毒粒子呈大的球形且带囊膜,直径为120-200nm,结构主要由衣壳、外膜、囊膜、核心4部分组成。DEV病毒衣壳为二十面体对称,外观呈六角形,由162个相互连接呈放射状排列并且有中空轴孔的壳粒组成,核心是由双股线状DNA与蛋白缠绕而成,直径约为35-40nm。病毒对脂溶剂(乙醚、氯仿)、热和pH都较敏感,56℃10min或50℃90-120min均被灭活,pH3或pH11的环境中也很快被灭活。它可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中生长,产生蚀斑并形成核内包涵体,也能在鸭胚肝或肾细胞、9-14日龄鸭胚中生长繁殖,经适应后还可在鸡胚内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生长。不同毒株在毒力上虽有强弱之分,但在免疫学特性方面均相同,至今发现只有一种血清型。
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鸭肠炎病毒的宿主范围主要包括鸭、鹅、天鹅等雁形目禽类。不同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成年鸭感染后危害更为严重。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的传染源,它们通过粪便、分泌物等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饲养环境等,从而感染健康鸭群。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健康鸭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后易感染发病;也可通过交配、眼结膜和呼吸道而传染,吸血昆虫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在春、秋鸭群的运销旺季,由于鸭群的流动和交易频繁,更容易发病流行,且主要流行在低洼多水的地方,这些地方鸭群密集,病毒传播风险高。自然感染发病后,通常经过3-7天开始出现零星病例,再过2-5天进入流行发展期和高峰期,整个流行过程可达1个月以上。
鸭肠炎病毒给养鸭业带来的危害十分巨大。感染鸭瘟的病鸭会出现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