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高教社统编中职语文二年级《语文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单元第4课《书愤》教学设计.docx

8.4高教社统编中职语文二年级《语文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单元第4课《书愤》教学设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书愤》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2025年月日

第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资料

课件、《书愤》结构梳理表格

课程题目

《书愤》

教学

目标

要求

知识目标

1.掌握陆游“主战派爱国诗人”身份,熟记其“青年科举受挫、中年入川抗金、晚年退居写愤”的关键生平,明确《书愤》的写作背景。

2.理解“楼船、铁马”等战斗意象,“塞上长城”“出师一表”的典故含义,能准确翻译全诗句意。

能力目标

1.通过“听读—齐读—情读”分层诵读,把握诗歌押“an”韵的韵律及“激昂—豪迈—愤懑—坚定”的情感节奏。

2.借助结构梳理表格梳理诗歌脉络,能从“意象、对仗、用典、对比”角度赏析诗句,独立概括“愤”的情感内涵,提升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素养目标

1.体会陆游“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理解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精神。

2.结合青年身份思考“爱国情怀的当代体现”,将古诗中的家国情怀转化为责任意识。

思政

设计

对应知识点

诗歌中“往昔战绩与今日闲居的对比”“借《出师表》明志的坚守”,陆游“一生主战、屡遭排挤仍不放弃”的人生选择。

过程及方法

1.展示陆游“46岁亲历抗金”“61岁仍呼吁北伐”的事迹,让学生感知“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深度绑定”。

2.思考“青年如何以实际行动传承爱国精神”,避免空洞说教,让学生明确“爱国可从身边小事做起”。

教材

分析

重点

1.梳理“首联忆早年立志—颔联叙战斗经历—颈联抒今昔感慨—尾联借典明志”的诗歌结构。

2.赏析“颔联对仗”“颈联对比”“尾联用典”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难点

理解“愤”的三层递进内涵——对个人“壮志未酬、年华易逝”的愤,对南宋朝廷“偏安求和、打压主战派”的愤,对“中原难复、国家危亡”的忧愤。

关键

以“诵读”为切入点,以“结构梳理表格”为工具,通过“逐联细读+问题引导”,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具体诗句分析”,再关联“当代青年责任”,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主导)内容

学生学习、

操作(主体)活动

时间

分配

组织

教学

1.巡视教室,检查学生教材、笔记本、笔的准备情况,快速清点出勤。

2.用简洁语言明确本课核心任务:

“45分钟内完成‘会读、读懂、会赏析’三个目标,掌握《书愤》的情感与手法”,引导学生快速聚焦。

1.整理桌面学习用品,将教材翻至《书愤》篇目。

2.倾听并在笔记本上记录“会读、读懂、会赏析”三个核心任务,明确学习方向。

1min

新课

导入

1.播放1分钟动态史料视频:

包含“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南宋半壁江山图”“岳飞抗金”“陆游晚年题诗‘王师北定中原日’”等画面,配低沉旁白。

2.视频结束后提问:

视频中的陆游,晚年明知收复中原希望渺茫,仍坚守报国之志,他心中最强烈的情绪藏在《书愤》里,我们一起找出这份“愤”的内涵”,自然衔接课文。

1.观看视频时捕捉“南宋偏安”“陆游爱国”的关键信息,小声交流对“陆游情绪”的猜测(如“悲愤”“不甘”)。

2.举手回答教师提问,初步建立“陆游—爱国—愤懑”的认知关联。

3min

知人

论世

1.用PPT分“三阶段”呈现陆游生平(每阶段配简笔画插图):

青年(29岁):参加科举,因主张“抗金复国”被主和派秦桧除名,首次体会“世事艰”。

中年(46岁):主动请缨入川,在四川宣抚使王炎麾下参与“瓜洲渡防御”“大散关巡逻”,亲历抗金战斗。

晚年(61岁):因多次上书主战被罢官,退居山阴,面对镜中白发,回忆一生未竟的抗金理想,写下《书愤》。

2.补充题义:

“书”即“书写”,“愤”即“愤懑、不平”,这首诗是陆游对自己61年人生的情感总结,更是对南宋朝廷的无声呐喊。

1.边听边在教材“陆游”注释旁补充关键信息(如“29岁:科举落榜—主和派打压”“46岁:入川抗金—亲历战斗”)。

2.同桌互查:“陆游写《书愤》时多大?他‘愤’的源头是什么?”,确保准确关联生平与写作背景。

6min

整体感知

1.播放《书愤》名家朗诵音频(语速稍缓,重音落在“气如山”“铁马秋风”“空自许”“真名世”),要求学生闭眼倾听,想象诗句画面。

2.带领学生齐读1遍(纠正“艰(jiān)”“关(guān)”“斑(bān)”“间(jiān)”读音,强调“那知”“空自许”的停顿)。

3.发放《书愤》结构梳理表格(纸质版),引导学生独立填写,3分钟后小组核对,最后展示完整表格:

诗歌联次

内容概括

情感倾向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回忆青年时期不知抗金道路艰难,北望中原时,收复失地的意气像山峰一样坚定

壮志初萌的激昂、豪迈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追忆中年在瓜洲渡夜雪中等候战船、在大散关秋风中骑战马巡逻的真实战斗经历

亲历战事的豪迈、自豪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

文档评论(0)

伊柏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