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泥沙中崛起三门峡(连载3).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泥沙中崛起三门峡(连载3)

在泥沙中崛起三门峡(连载3)(接上期) (二)一次未能改变历史的讨论会 周恩来一直密切关注着三门峡工程的动向。 对三门峡工程,陕西反对,黄万里、温善章上书说“不”,还有一些专家甚至中央领导也对“高坝大库”方案提出了看法。不同声音的出现,让周恩来警觉起来。兹事体大,要慎重对待。为此,一向处事谨慎的周恩来责成水利部组织召开一次专家讨论会,再一次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尽管此时三门峡已拉开了前期工程建设的序幕。 1957年6月10~24日,水利部在北京主持召开“黄河三门峡工程讨论会”,来自国家建设委员会、水利部、电力部,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武汉水电学院和陕西、河南水利厅等单位的70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温善章、黄万里名列其中。本来,温善章只是水力发电总局的一名技术员,以他的资历是没有资格参加这种高级别会议的。但此次会议的召开,与他上书有关,并且要专门就他提出的“温氏方案”展开讨论。因而,他作为一位特殊人物,被请到了会上。 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10-17日为大会一般发言,18日以后为专题讨论发言。 会议由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主持。 张含英,留美硕士,我国近现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民国时期,他曾于1941-1944年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他是“在三门峡建水库”的最早倡导者之一。1946年12月,他带领中美两国专家组成的“黄河治本研究团”一行7人,考察了黄河孟津至青海贵德河段,认为“河在陕县孟津间位于山谷之中,且临近下游,故为建坝拦洪水库之优良区域。其筑坝之地址,应为陕县之三门及新安之八里胡同”。倘若在三门峡建水库,“库之回水影响,不宜使潼关水位增高”、“其重要问题,当为水库之寿命”。 新中国成立后至1979年,张含英任水利部、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兼技术委员会主任30年,参与了当时所有治黄的重大决策,发表《历代治河方略探讨》《黄河治理纲要》等十多部治黄论著,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含英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这个讨论会是个学术性讨论会。有人(指温善章)对三门峡水库的正常高水位提出了意见,为了慎重地研究这个问题,总理指示在这个问题上请各方面的专家讨论,要求百家争鸣,希望能获得更正确的解决办法。接着,张含英简要地介绍了三门峡水利枢纽立项的背景,提出了会议讨论的几个题目,供大家参考。 张含英讲过之后,沈崇刚(留苏博士,时任三门峡工程局驻苏设计代表)介绍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的情况。之后,会议围绕三门峡水库该不该修、水库的拦沙与排沙、水库综合利用及水土保持评价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第一个发言的不是黄万里,也不是其他大牌专家,而是那个被周恩来称作“小青年”的温善章。面对满座的技术权威,27岁的温技术员毫不怯阵,把想法和盘托出,内容还是此前“上书”的那些,但更加具体完善。 后来,我曾问温善章先生:在座的专家都比您名气大、资格老,为什么让您这个小青年首先发言?温老告诉我,因为会议的召开,主要是由他的上书引起的。后来,苏联的几位大牌专家——郭尔洛夫、格鲁斯金、尤里诺夫、柯洛略夫还专门写了《对温善章同志所提三门峡水电站初步设计建议的意见》。温老说着,拿出一期泛黄的《中国水利》杂志,翻到目录页,指着第三篇目录题目对我说,他们的文章发表在1957年《中国水利》第八期上。自然,他们是不会同意我的意见的。 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温老接着给我讲故事。当时,我在会上第一个发言,虽不怯阵,但拙嘴笨舌,不过意思倒是表达明白了。那次讨论会,我共发了三次言。那时,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黄河下游“决口改道威胁与日俱增”,修建三门峡高坝挡水拦沙“刻不容缓”。因此,会上绝大多数专家反对我的意见。只有中国水科院的叶永毅、长办(即长江流域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后改为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吴康宁等少数人支持我的意见。 温善章之后,依次发言的是叶永毅、李鹗鼎、沈崇刚、李赋都、黄万里。 笔者曾仔细阅读了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办公室整理的《资料汇编》,透过各位与会专家的发言可以看出,讨论会上大体分三个阵营,一个是主张蓄洪拦沙的“高坝派”,一个是主张拦洪排沙的“低坝派”,一个是反对三门峡上马的“反上派”。 “高坝派”占多数,以三门峡工程局总工程师汪胡桢、李鹗鼎等为代表。 汪胡桢,著名的水工专家,早年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水力发电工程专业,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之初,他主持修建了中国和亚洲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高坝——佛子岭水库大坝。佛子岭水库建成不久,汪胡桢受命担任三门峡工程局的总工程师。因他是知名的水利专家,加之年届花甲,大家都尊称他为“汪胡老”。汪胡桢虽然上了年纪,但工作起来却是拼命三郎,而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特别是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和质量问题,他把关非常严格,对于一些重大的技术数据,都要亲自动手进行计算。他对苏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