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年专升本开放性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与综合探究(40分)
阅读下面这篇题为《旧物里的时间褶皱》的散文,完成1-2题。
旧物里的时间褶皱
窗台上那只蓝白搪瓷缸,边缘磕出了几处缺口,釉面像被月光啃过似的,泛着斑驳的白。它是奶奶的陪嫁,跟着她从三十里外的陈家坳嫁到李家村,又跟着父亲搬到县城,最后被我收进出租屋的窗台。缸底沉着半枚硬币,是我五岁时趁奶奶打盹塞进去的——那时总以为藏起硬币,时间就会停在糖画摊前的甜香里。
去年冬天整理旧物,在木箱最底层翻出一本硬壳笔记本。封皮是褪色的枣红色,烫金的“先进工作者”字样已模糊成浅黄。翻开第一页,是爷爷用钢笔写的“1978年12月25日晴”,字迹工整得像刻在钢板上:“今天公社宣布分田到户,老张头蹲在田埂上抽了半袋旱烟,末了说‘咱庄稼人也算有了自家的地’。”后面夹着张泛黄的粮票,面值三斤,边缘被摩挲得发毛,不知贴着爷爷胸口揣了多少个日夜。
阳台角落立着辆二八式自行车,是父亲的“宝贝”。链条生了锈,车铃一按就发出沙哑的嗡鸣,倒比清脆的声响更让人安心。记得初中住校,每周五父亲都骑车接我。他骑得很慢,后座绑着铝饭盒,装着母亲熬的藕汤。有次下大雨,他把雨衣全裹在我身上,自己湿透的后背贴着我的膝盖,体温透过校服渗进来,比藕汤更烫。现在这辆车很少动了,我却总在深夜听见车铃响——不是金属碰撞的脆响,是岁月在齿轮间转动的轻吟。
这些旧物像被施了时间的魔法,表面的裂痕里藏着完整的故事。奶奶的搪瓷缸盛过浆糊、腌过酸豆角、养过我捉的蝌蚪;爷爷的笔记本记录着分田令、儿子的入学通知、孙子的出生时辰;父亲的自行车载过化肥、新娘、生病的老母亲,还有我整个童年的重量。它们从不是沉默的物件,而是会呼吸的时光容器,每道划痕都是未写完的诗行,每处褪色都是被岁月盖章的信笺。
1.请结合文本中“搪瓷缸”“笔记本”“自行车”三个具体物象,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旧物”构建时间叙事。(20分)
答案:作者通过“旧物”构建时间叙事的核心逻辑,是将具体物象作为时间的“载体”与“见证者”,通过物质痕迹与记忆碎片的交织,实现个体生命史与时代变迁的双重呈现。
首先看“搪瓷缸”的时间维度。文本中,搪瓷缸的物理特征(缺口、斑驳釉面)直接指向时间的流逝,但更关键的是其“移动轨迹”——从陈家坳到李家村,再到县城、出租屋,这一空间转换暗合了三代人的生活变迁。缸底的硬币作为“童年印记”,与“奶奶的陪嫁”形成时间纵深感:硬币是个体童年的“时间胶囊”,陪嫁则是代际传承的“时间信物”,两者叠加,让搪瓷缸成为连接个人记忆与家族史的节点。
其次是“笔记本”的叙事功能。硬壳笔记本的“先进工作者”封皮,暗示了特定历史时期(1978年)的社会语境,而内页的日记内容(分田到户、老张头的反应)则将个人观察与时代事件勾连。粮票的“发毛边缘”是物理细节,却隐含着“贴身保存”的动作——这个动作本身就是时间的具象化:爷爷反复触摸粮票的过程,既是对物质匮乏年代的记忆强化,也是对生活希望的具象寄托。笔记本因此成为“微观历史”的记录者,个人视角下的时代切片通过旧物得以留存。
最后是“自行车”的时间层次。自行车的“生锈链条”“沙哑车铃”是时间的物理痕迹,而“每周五接我”的具体场景则填充了情感厚度。雨衣包裹、体温传递的细节,将时间从线性流逝转化为情感累积——自行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父爱”的时间容器。文本中“深夜听见车铃响”的超现实描写,将物理时间(过去)与心理时间(现在)重叠,旧物的“声响”成为跨越时空的情感媒介,让时间在记忆中获得再生。
三者共同构成的时间叙事逻辑是:旧物的物质属性(破损、褪色)作为时间的“显性标记”,其承载的具体事件与情感(藏硬币、记日记、接孩子)作为“隐性内容”,两者相互印证,使个体记忆升华为可触摸的历史,让时间从抽象概念变为有温度的生命体验。
2.有人认为,文中“旧物是会呼吸的时光容器”这一表述是全文的核心隐喻,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一隐喻的理解,并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旧物”在当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意义。(20分)
答案:“旧物是会呼吸的时光容器”这一隐喻,精准概括了文本中旧物的双重属性——它既是物质的“容器”(承载具体物件),又是精神的“容器”(储存记忆与情感),而“会呼吸”则强调其动态的、与当下产生联结的特性。
从文本看,“呼吸”体现在旧物与生活的互动中。搪瓷缸“盛过浆糊、腌过酸豆角、养过蝌蚪”,其功能随时间变化而“呼吸”;笔记本“记录着分田令、入学通知、出生时辰”,内容随生活进程而“呼吸”;自行车“载过化肥、新娘、生病的老母亲”,用途随家庭需求而“呼吸”。这些“呼吸”不是被动的时间侵蚀,而是主动的生命参与——旧物因与人的互动而获得“生命”,成为生活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时光容器”则指向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