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课01科举制度探究专题(讲义)-九年级语文下册《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统编版).docxVIP

专题课01科举制度探究专题(讲义)-九年级语文下册《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统编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课01:科举制度探究专题(讲义)

内容导航

内容导航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它打破了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为广大庶族子弟提供了入仕机会。这一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逐渐丰富,如进士科、明经科等。进士科主要考查诗赋和策论,注重考生的文学才华和对时务的见解;明经科则侧重于儒家经典的背诵和理解。然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尚不完善,存在一定缺陷,例如考试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权贵容易操纵考试结果。为了改进这些问题,唐朝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设立锁院制度,在考试期间将考官和工作人员封闭在贡院内,防止外界干扰;实行别头试,即考官的亲属参加考试时,需另设考场,由专门的考官进行监考,以确保考试的公平性。

【宋元时期】

宋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实行糊名和誊录制度。糊名是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信息密封起来,使考官无法知晓试卷的归属;誊录则是由专人将考生的试卷重新抄写一遍,考官阅卷时只能看到誊录后的试卷,避免了因考生字迹或卷面整洁程度等因素影响评分。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科举的公正性,使得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脱颖而出。元朝时期,科举制度一度中断,后来虽有恢复,但蒙古贵族在科举中享有一定特权,部分蒙古贵族通过科举入仕相对容易,而汉族考生则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达到鼎盛,但也逐渐走向僵化。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考生必须严格按照八股文的格式和要求进行写作。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在内容上,考生只能依据四书五经的内容进行阐述,不能随意发挥个人见解。这种规定严重束缚了考生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继续以八股取士,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最终在1905年被废除。

时期

主要特点

重要制度/措施

存在的问题或局限性

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科目逐渐丰富

设立进士科(考诗赋、策论)、明经科(考儒家经典)后期采取锁院制度(封闭考官)、别头试(考官亲属另考)

制度尚不完善,人为因素影响大,权贵易操纵考试结果

宋元时期

宋朝改革强化公正性,元朝一度中断后恢复但存在民族特权

宋朝:糊名(密封考生信息)、誊录(重新抄写试卷)元朝:恢复科举但蒙古贵族享有特权

元朝汉族考生竞争更激烈,民族不平等现象明显

明清时期

明朝达到鼎盛但走向僵化,清朝沿袭明制,最终被废除

明清:以八股文为固定考试文体(格式严格,内容限于四书五经)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

八股文束缚思想,扼杀创新与独立思考能力,弊端日益凸显,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儒林外史》中的科举人物

《儒林外史》中的科举人物

【热衷功名利禄、追逐荣华富贵的科举人物】

范进:范进也是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人物。他是一个穷书生,参加了二十多次科举,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在此期间受尽街坊四邻和老丈人胡屠户的讥笑嘲讽。胡屠户骂他“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趁早收了这心”。然而,当范进中举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胡屠户立刻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说“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被丈人胡屠户一个嘴巴打醒。这一情节生动地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的心灵和人格的扭曲,范进多年来对科举的执着追求,一旦梦想成真,巨大的喜悦冲击下,他的精神瞬间崩溃,充分体现了科举制度对他精神和道德的摧残。同时,通过胡屠户前倨后恭的态度变化,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以功名利禄为导向的世态炎凉。

【坚守道义、崇尚学问的科举人物】

虞育德:在《儒林外史》中,也有一些坚守道义、崇尚学问的人物,如虞育德。虞育德是一位纯儒,他为人忠厚,待人宽容,学识渊博。他主持公祭泰伯祠,详细认真地安排习礼的全过程,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他不追求功名利禄,对科举制度虽然身处其中,但并不被其功利的一面所左右。他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儒家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在当时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中,犹如一股清泉。他对待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业和品德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和良好品德,而非仅仅追求科举功名。他的存在,与那些热衷功名利禄的科举人物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作者对坚守道义、崇尚学问的美好品质的赞赏和向往。

【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科举人物】

庄绍光也是这类人物的代表。庄绍光淡泊名利、崇尚气节,精通儒学。他对科举制度持批判态度,不愿为官。当朝廷征辟他时,他虽然应召前往,但在途中就对官场的种种现象感到失望和厌恶。他看到官场的腐败和虚伪,与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相悖,于是毅然选择放弃仕途,回归田园。他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不被功名利禄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757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