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出师表》优秀教学课件

第一章:历史背景与作者介绍《出师表》创作于三国时期,是诸葛亮北伐前上呈给刘禅的一篇表文。了解其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对于全面把握文章内涵至关重要。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鼎立,蜀汉国力疲弊,诸葛亮肩负振兴汉室重任作者身份诸葛亮,字孔明,蜀汉丞相,军事家、政治家、散文家文体特点

三国鼎立的时代背景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先帝刘备创业未半而逝刘备于建兴元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留下兴复汉室的遗愿蜀汉国力疲弊蜀地地域狭小,人口稀少,经过多年战争,国力衰弱,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诸葛亮肩负重任

诸葛亮:忠诚与智慧的化身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展现了刘备的诚意与诸葛亮的才华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著称于世,成为忠诚典范

《出师表》的文体与意义文体定义《出师表》属于表体文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情请愿的一种文体。它既有公文性质,又有文学价值。表达特点情理交融,以情动人。既有严密的议论说理,又有真挚的情感抒发,兼具理性与感性。历史意义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经典,《出师表》体现了诸葛亮的忠诚、责任与政治理想,影响深远。《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建兴五年(227年)首次北伐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北伐的决心。

三顾茅庐,忠心报国刘备三顾茅庐,诚心求贤,诸葛亮出山相助,共襄伟业。这一千古佳话不仅展现了君臣之间的知遇之情,也奠定了诸葛亮一生忠诚报国的基调。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段文字真实记录了诸葛亮的心路历程,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文本结构与内容解析《出师表》结构严谨,脉络清晰,通过分析其结构和内容,可以深入理解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和忠诚精神。01文本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夕,面对蜀汉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02结构分析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层层递进,情理交融03内容解析从劝谏后主到表达忠诚,再到明确责任,逻辑严密04教学设计结合朗读、讨论、词语解析等多种方式,深化理解

结构总览:三部分脉络清晰第一部分(1-5段)劝谏后主亲贤远佞,严明赏罚开篇点明当前形势:危急存亡之秋提出治国要诀:开张圣听,广纳忠言强调用人之道:亲贤臣,远小人第二部分(6-7段)回顾自身经历,表达忠诚决心忆及先帝知遇之恩:三顾茅庐表明自己的责任感:受命于败军之际强调忠诚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三部分(8-9段)明确责任,恳请采纳忠言表达对使命的担忧:恐托付不效恳请后主明察忠言:深追先帝遗诏流露真情: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种结构安排既符合表文的格式要求,又展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和修辞技巧,使全文既有说理的严密性,又有情感的真挚感人。

第一部分重点词句解析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解析】开篇点明蜀汉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力衰弱,处于存亡关头。危急存亡之秋既是对当前局势的准确判断,也为后文的劝谏和决心奠定基调。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解析】劝后主广开言路,听取忠言,以发扬先帝的美德,振奋有志之士的气概。开张圣听是治国的关键一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解析】通过对比前汉兴盛和后汉衰败的原因,劝诫后主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治国理政的关键,也是政治兴衰的根本。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解析】引用先帝对东汉末年桓帝、灵帝的痛恨,增强劝谏的力度和权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教训的警醒。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1朗读范例教师示范朗读第一部分,注重抑扬顿挫,情感充沛,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气势和节奏。重点句读:如危急存亡之秋、亲贤臣,远小人等感情把握:忧国忧民,语重心长2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说蜀汉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开张圣听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有何重要意义?为什么诸葛亮反复强调亲贤臣,远小人?3词语讲解重点解析以下词语:中道崩殂:半途中去世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引喻失义:引用典故但失去了原意宠辱皆忘: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

第二部分重点词句解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解析】回顾自己的出身和与先帝的相遇,表达了先帝的知遇之恩。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点明刘备的诚意和对人才的渴求。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解析】表达了自己接受使命后的忧虑和责任感,以及为完成托付而不畏艰险的决心。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南方已

文档评论(0)

177****66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