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骨折后感染的预防
一、背景: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在急诊室的灯光下,我见过太多因骨折送医的患者——骑电动车摔倒的老人捂着变形的手腕,工地坠落的工人腿部肿胀如柱,运动时碰撞的年轻人膝盖淤青发黑。骨折,这个看似“外伤”的问题,往往被患者和家属简单理解为“接骨、养伤”,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在骨头复位、石膏固定或钢板植入的背后,一场可能摧毁治疗成果的“细菌战争”正悄然酝酿。
骨折后感染,医学上称为“骨折相关感染(PeriprostheticJointInfection,PJI)”,是骨科医生最头疼的并发症之一。它不是普通的“伤口发炎”,而是细菌突破人体防线,在骨折断端、周围软组织甚至内固定物表面“安营扎寨”,形成难以清除的生物膜。轻的可能导致伤口长期不愈、反复流脓,重的会引发骨髓炎、骨坏死,甚至被迫截肢;更严重的是,细菌入血可能诱发脓毒症,危及生命。曾有位50多岁的患者,因小腿开放性骨折入院,术后第三天伤口开始渗液,当时家属觉得“有点发炎很正常”,没及时处理,结果两周后感染扩散至骨髓,最终不得不截去整条小腿。这个案例让我深刻意识到:预防骨折后感染,是贯穿治疗全程的“生命防线”。
二、现状:感染风险比想象中高
根据临床统计,普通闭合性骨折的感染率约为1%-3%,但开放性骨折(即骨折端与外界相通)的感染率可飙升至10%-30%,若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或污染(如农田、工地的泥土污染),感染风险甚至超过50%。这不是危言耸听——我所在的医院骨科,每年接收的骨折患者中,约15%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其中3%发展为慢性骨髓炎,需要多次手术清创。
感染风险的差异,与治疗方式密切相关。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的感染率较低,但仅限于无移位的闭合性骨折;而手术治疗(尤其是使用钢板、髓内钉等内固定物)虽然能更好复位骨折,但异物的存在会降低局部免疫力,细菌更容易附着繁殖。我曾遇到一位年轻患者,因股骨骨折接受髓内钉固定,术后第5天开始发热,伤口周围红肿发烫,细菌培养显示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这正是内固定物表面生物膜的典型表现。
另外,医疗资源的差异也影响感染率。基层医院由于手术室条件有限、无菌操作不规范,或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感染率可能比三甲医院高2-3倍。记得有次会诊,某乡镇医院的患者因尺骨骨折手术,术后伤口反复渗液3个月,检查发现手术时器械消毒不彻底,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难度极大。
三、分析:感染是“多因素合击”的结果
要预防感染,首先得明白“敌人”从何而来。骨折后感染的发生,就像一场“细菌的阴谋”,需要宿主(患者)、环境(损伤情况)、医疗操作三个环节同时“失守”。
(一)患者自身:免疫力是第一道防线
年龄是重要因素。老年人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免疫力低下;而儿童虽然修复能力强,但皮肤薄嫩、自我保护意识差,伤口更容易被污染。曾有位72岁的糖尿病患者,手腕骨折后血糖控制不佳,术后第4天伤口就开始渗液,培养出的大肠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高血糖会破坏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就像给细菌“开绿灯”。
吸烟也是隐形推手。尼古丁会收缩血管,减少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而血液不仅能带来营养,更是免疫细胞的“运输线”。我接诊过一位每天抽2包烟的货车司机,胫骨骨折术后,伤口愈合速度比同龄人慢近1/3,最终因局部缺血合并感染,不得不取出钢板改为外固定架。
(二)损伤本身:污染程度决定“细菌种子”数量
开放性骨折的感染风险远高于闭合性骨折,关键在于“污染”。比如,被生锈铁钉扎穿的骨折(携带破伤风杆菌)、被农田泥土污染的骨折(可能有产气荚膜梭菌),这些环境中的细菌数量多、毒性强,单纯清创很难彻底清除。我曾处理过一例被牛蹄踩踏导致的开放性骨折,伤口里嵌满草屑和泥土,虽然反复冲洗了3遍,术后还是出现了厌氧菌感染,患者高热不退,伤口散发出腐臭味。
软组织损伤程度也很关键。严重的碾压伤或撕脱伤会导致大量肌肉、皮肤坏死,坏死组织是细菌的“培养基”;而骨折类型(如粉碎性骨折)会产生更多骨碎屑,这些碎屑同样容易藏匿细菌。有位骑摩托车摔倒的患者,小腿被排气管烫伤后又发生粉碎性骨折,皮肤、肌肉、骨头“三重损伤”,术后感染几乎是“必然结果”。
(三)医疗操作:无菌观念的“最后防线”
手术时间过长是感染的重要诱因。每延长1小时手术,感染风险增加30%——长时间暴露伤口,空气中的细菌会不断沉降;同时,组织长时间缺血缺氧,免疫力进一步下降。我曾参与一台骨盆骨折手术,因术中出血多、复位困难,手术持续了6个小时,尽管严格无菌操作,患者术后还是出现了深部感染。
内固定物的选择也有讲究。钢板、髓内钉等金属材料本身不会引起感染,但如果表面有划痕、消毒不彻底,或者尺寸不合适导致局部压力过高(压迫软组织坏死),就会成为细菌的“温床”。有次查房发现,一位患者的钢板边缘顶起皮肤,形成一个小水疱,后来水疱破溃,细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