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文言实词记忆技巧及翻译
文言实词乃古文之基石,其数量繁多,义项多变,向为初学者治学之拦路虎。然若得其法,纲举目张,虽千头万绪,亦能条分缕析,渐至融会贯通。今不揣浅陋,结合平日研读所得,试述文言实词记忆之技巧与翻译之要义,冀能为同好者略尽绵薄。
一、文言实词记忆技巧:寻根究底,纲举目张
(一)溯源探本,紧扣本义
汉字构字,多有深意。象形、指事、会意之字,其形与义直接关联;形声字则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故探求实词本义,常可从字形入手。如“本”字,甲骨文作“木”下加一短横,指示树木之根部,故本义为“草木之根”,后引申为“根本”、“基础”。记“本”字,若能想见其为树木之根,则“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等成语之含义便豁然开朗。又如“走”,甲骨文作人形奔跑之状,本义为“跑”,非今日之“行走”。《夸父逐日》中“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其中“走”即为“跑”之意。抓住本义,犹如握住树干,则枝叶(引申义)自可顺理成章。
(二)因文定义,语境为先
一词多义是文言实词之显著特点,孤立记诵,往往事倍功半。须知字义随文而生,故须将实词置于具体语境中揣摩。同一“兵”字,“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中,“兵”指兵器;“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三国志》)中,则指士兵、军队。欲明其义,必观上下文之逻辑关系、搭配习惯。初学者可于阅读时,对同一实词之不同用例加以归纳比较,久而久之,自能悟其变化之妙。譬如“顾”字,有“回头看”(“荆轲顾笑武阳”)、“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及”(“大行不顾细谨”)、“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等义,若能结合例句记忆,便不易混淆。
(三)联系今义,成语佐证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诸多文言实词之义项仍保留于成语或固定搭配中。善用此点,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危”字,古义有“高”、“正”(危坐)、“危险”等义。“危言危行”中之“危”,即“正直”之意,此与“正襟危坐”之“危”(端正)意近。又如“速”字,古义有“招致”(“不速之客”),“催促”(“速其亡”),若能知晓“不速之客”中“速”为“邀请、招致”,则对其古义之理解便加深一层。平日积累成语时,若能稍作溯源,探究其中关键字之古义,无异于为文言学习添一助力。
(四)掌握规律,触类旁通
文言实词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亦为常见。通假字者,本字之替代也,如“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虽无绝对规律,然多读多识,自能培养语感。古今异义词则需格外留意,不可以今义度古义。如“走”之古义为“跑”,“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中国”古义多指“中原地区”。此类词语,需专门整理,重点记忆,以免望文生义。
二、文言实词翻译要义:信达雅之基石
翻译之要,在于“信”、“达”、“雅”。“信”为首要,即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之意;“达”则要求文通字顺;“雅”为更高追求,需体现原文之韵味。而准确理解并译出文言实词,乃是实现“信”与“达”之基础。
(一)准确释义,力求字字落实
翻译时,对实词之含义务必把握精准,不可模棱两可。若遇生僻或有争议之词,当勤查工具书,参考注本,结合语境审慎判断。例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之“军”,此处用作动词,意为“驻军”,若直译为“军队”,则与原意大相径庭。又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活下来”,翻译时需将此特殊语法含义体现出来,译为“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方为准确。
(二)直译意译,相机而行
一般而言,翻译以直译为主,力求字字对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直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既忠实于原文,又通顺易懂。然有时直译则显生硬拗口,或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则需辅以意译。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秋毫”指鸟兽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若直译为“秋天的毫毛不敢有接近的”,则费解,意译为“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更为晓畅。所谓“直译”,并非逐字死译;“意译”,亦非脱离原文随意发挥,二者当有机结合。
(三)辨识通假,落实本字
通假字之翻译,关键在于找出其本字,并以本字之义进行翻译。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意为“违背”,故译为“希望您详细地说我不敢违背恩德”。若不知通假,径以“加倍”释“倍”,则谬以千里。阅读时,若遇按其本义无法讲通之字,当考虑其为通假字之可能。
(四)古今异义,辨析入微
古今异义词之翻译,尤需谨慎。需明确其古义与今义之区别,避免以今律古。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此处当译为“出使的人往来,(郑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