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高考语文一轮知识清单第03讲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知识清单)(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VIP

26高考语文一轮知识清单第03讲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知识清单)(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2/NUMPAGES

PAGE2/NUMPAGES33

第3讲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知识清单)目录01知识脑图·学科框架速建02考点精析·知识能力全解【知能解读01】

目录

01知识脑图·学科框架速建

02考点精析·知识能力全解

【知能解读01】修辞手法

【知能解读02】表达方式

【知能解读03】表现手法

【知能解读04】结构技巧

03攻坚指南·高频考点突破

【重难点突破01】鉴赏表达方式

【重难点突破02】鉴赏表现手法

【重难点突破03】鉴赏结构技巧

04避坑锦囊·易混易错诊疗

【易混易错01】不明诗歌表达技巧范畴

【易混易错02】不会结合诗句分析

05通法提炼·高频思维拆解

【方法技巧01】鉴赏修辞手法解题法

【方法技巧02】鉴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解题法

【方法技巧03】鉴赏结构技巧解题法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表达观点或揭示哲理时所运用的艺术方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与结构技巧四个方面。四个范畴具有融合性,不宜过于纠缠其概念区分的边界。

考法相对灵活:提问较宽泛,不聚焦于某一技巧,答题重在明确技巧,解释运用及赏析效果。

01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表达技巧中的重要一部分。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一)常见修辞及效果

1.比喻,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生动、形象。

2.比拟,使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3.借代,突出人和事物的特征,收到形象鲜明的艺术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某特征,便于更好地抒怀,增强感染力。

5.对偶,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鲜明,语言简练;内容上表彰集中含蓄。

6.排比,节奏鲜明,增强气势;突出强调内容。

7.反复,内容上突出语意,强调情感;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有韵律美

8.设问,引入问题,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9.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10.用典,表达感情含蓄、言简意丰,使语言典雅。

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强语言容量,表意含蓄、巧妙。

12.对比,突出被表现事物的特点,加强文章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13.反语,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二)常混修辞手法的区分和界定

1.比喻和比拟

比喻重在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比拟,重在拟,强调将物(或人)写出人(或物)的行为和情态,或者把甲物写出乙物的行为和情态。如:“遥望洞庭山水翠(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嫌”字将春雪人格化了。

2.借喻和借代

借喻重在喻,强调二者的相似性;借代重在代,强调二者的相关性。由于诗歌中的比喻常常只有喻体,不出现本体,这就给区别借喻和借代增加了难度。如“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白居易《对酒吟》)用“红袖”代指美人。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浮云”和“日”分别比喻蒙蔽君王的小人和君王自己,这就属于借喻。

3.设问与反问

设问通常有问有答,或者无须回答;反问则是无疑而问,一般没有回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有问有答;“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辛弃疾《鹧鸪天·送人》)用了反问的手法,无疑而问。

【跟踪训练】

(2024·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

=1\*GB3①诗中“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将泉声有时如怒声般壮伟和有时如细点般清圆进行对比,形象地展现了泉声的丰富多变和独特魅力。

=2\*GB3②这种对比的描写方式,使泉声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能更好地领略泉声的美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明确了颈联使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泉水“既响亮又微小”,答题时要围绕“对比”中显现出“响亮又微小”进行作答。颈联“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写泉声的变化。上联突出泉水的“怒声”“壮伟”,写其如同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荡、汹涌澎湃的流淌之声,给人以雄健伟岸之感;下联突出泉水的“细点”“清圆”,写其如同细声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细流、断断续续、清亮圆润的流淌之声,给人以小巧委婉之感。雄壮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丝路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于初高中教育,具备各个年级、各个学科课件、试卷、升学资料。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1月19日上传了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