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的物候特征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立秋时节的物候特征是

一、自然现象的季节性转变

立秋作为夏秋交替的关键节点,其物候特征首先体现在自然环境的宏观变化中。从气温演变规律看,尽管秋老虎(立秋后短期回热现象)可能导致白天气温仍维持30℃以上,但昼夜温差会显著扩大,通常可达8-12℃。这种变化源于太阳直射点南移后地表辐射收支的调整——白天地面吸热总量减少,夜间长波辐射散热加速,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的典型体感差异。

1.1大气环流的调整

立秋前后,影响我国的主要大气系统发生显著重组。副热带高压(控制夏季高温的主要天气系统)开始自北向南撤退,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率增加。这种调整直接导致主导风向的转变:华北、黄淮地区偏北风频率从立秋前的20%-30%升至40%-50%,东南风比例相应下降。风力虽普遍维持2-3级(3.4-7.9米/秒),但因空气湿度降低,风的燥热感明显减弱,形成传统物候中一候凉风至的直观感受。

1.2降水格局的重构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在立秋后呈现北撤南压特征。华北、东北的主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接近尾声,区域性暴雨概率从7月的15%-20%降至立秋后的5%-8%,但局地强对流天气(如雷阵雨)仍可能发生。长江中下游地区则进入伏旱与秋雨的过渡期,降水量较7月减少30%-40%,但需警惕台风外围环流带来的阶段性降水(概率约15%-20%)。这种降水分布变化直接影响土壤墒情(土壤湿度状况),华北地区表层土壤湿度可能从70%降至50%-60%,南方部分地区则因蒸发加强出现轻度干旱风险。

1.3地表物态的微观变化

清晨近地面常出现白露生现象(传统物候二候),本质是昼夜温差扩大导致的水汽凝结。当夜间地表温度降至露点(空气中水汽饱和的温度)以下时,近地面0-50厘米高度的水汽会在草叶、叶片表面凝结成直径0.1-0.5毫米的水珠。这种现象在湿度较高的平原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出现频率可达60%-70%,而在干燥的西北内陆仅为20%-30%。随着日出后气温回升,这些露滴通常在8-10时蒸发消散,成为判断昼夜温差的直观指标。

二、生物群落的适应性响应

生物对立秋物候的响应是长期进化形成的生存策略,涉及生长周期调整、能量储备和行为模式改变等多个维度,体现出自然生态系统的精密协同。

2.1植物的生长阶段转换

木本植物普遍进入营养积累期。以常见的梧桐为例,新梢生长速度较夏季减缓50%以上,叶片中叶绿素合成减少,类胡萝卜素(呈现黄、橙色的色素)逐渐占优,部分叶片边缘开始出现轻微枯焦。落叶乔木(如杨树、槐树)的芽体开始分化,为越冬做准备——芽鳞(保护芽体的鳞片结构)增厚1-2层,内部分生组织(负责细胞分裂的组织)活跃度下降30%-40%。草本植物则呈现一荣一枯的分化:一年生植物(如稗草、狗尾草)加速完成生殖生长,种子含水率从60%降至30%-40%;多年生植物(如白三叶、早熟禾)转向地下部分生长,根系生物量占比从40%提升至50%-60%。

2.2动物的行为模式调整

昆虫群体中,蝉类(如黑蚱蝉)进入生命后期,鸣叫声频率降低且音调变弱——雄蝉通过鸣叫吸引雌蝉交配,立秋后其生命周期仅剩10-15天,能量优先用于繁殖而非鸣叫。蝗虫(直翅目昆虫)则因食源(禾本科植物)成熟度增加,活动范围向未收割的农田集中,密度可能较夏季提高20%-30%。鸟类方面,夏候鸟(如家燕、杜鹃)开始集群,每日活动时间从日出前1小时推迟至日出后30分钟,飞行高度降低(通常在50-100米),为南迁做准备;留鸟(如麻雀、喜鹊)则加强对浆果(如构树、火棘果实)的取食,体内脂肪储备较夏季增加15%-20%。

2.3微生物的活性波动

土壤微生物群落随温度、湿度变化呈现动态调整。好气性细菌(需氧微生物)活性因表层土壤湿度下降而降低,分解有机质的速率较夏季减缓20%-30%;厌氧性细菌(无需氧气的微生物)则因土壤通气性改善(雨水减少导致孔隙度增加),在10-20厘米深层土壤中的丰度提升10%-15%。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养分转化效率——铵态氮(易被植物吸收的氮形态)含量可能下降10%-15%,而硝态氮(需转化后吸收)比例略有上升,提示农事活动中需注意肥料类型的选择。

三、传统农事活动的物候依据

立秋物候特征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自然信号,传统农谚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等,均体现了物候与农事的紧密关联。

3.1粮食作物的关键管理期

玉米进入灌浆期(籽粒充实阶段),需重点关注昼夜温差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日平均温差每增加1℃,千粒重(1000粒种子的重量)可提升2-3克。此阶段应保持土壤湿度在65%-75%(手捏成团、落地不散),若连续5日低于60%需及时灌溉(每亩30-40立方米)。水稻处于乳熟期(米粒呈乳白色浆状),需逐步减

文档评论(0)

小T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一级建造师持证人

繁华落幕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03日上传了一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