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宗法制度
引言
三千年前的西周大地,青铜冶铸技术已臻成熟。那些沉睡于地下的青铜礼器,不仅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更是周人用金属铭刻的“家族日记”。当考古学家拂去铜绿,那些或斑驳或清晰的铭文便如时光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西周宗法制度的隐秘世界。宗法制度作为西周社会的“基因密码”,渗透在政治、经济、宗教的每一个细胞中,而青铜器铭文正是这一制度最鲜活的“物证”。本文将以西周青铜器铭文为窗口,沿着“制度内核—实践形态—社会功能”的脉络,揭开宗法制度在青铜文明中的真实面貌。
一、宗法制度的核心要素:从抽象原则到铭文印证
1.1嫡庶之辨:血缘秩序的“定盘星”
宗法制度的根基在于“嫡庶有别”。《礼记·丧服小记》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这一原则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例如1976年陕西扶风出土的墙盘,铭文详细记录了微氏家族七代世系:“青幽高祖,在微灵处;粤武王既殷,微史烈祖来见武王……乙祖弼匹厥辟,远猷腹心……亚祖祖辛,毓子孙……文考乙公,德懋……史墙夙夜不坠。”这段世系中,每一代均以“祖”“父”为称,且明确记载“乙祖”“亚祖祖辛”等直系传承,未出现旁支混淆。结合《左传·隐公十一年》“大夫有贰宗”的记载可知,只有嫡长子一脉才能成为“大宗”,其余庶子则降为“小宗”,这种严格的嫡庶区分在墙盘的世系记录中形成了清晰的“主干—分支”结构。
更值得注意的是,铭文对“嫡”的强调不仅体现在世系书写上,更渗透于权力分配。1954年江苏丹徒出土的宜侯夨簋,铭文记载周王将虞侯夨改封为宜侯,封赏时特别提到“锡土:厥川三百□,厥□百又廿,厥宅邑卅又五,厥□百又四十。锡在宜王人□又七姓,锡郑七伯,厥□又五十夫,锡宜庶人六百又□六夫”。这里的“王人七姓”“郑七伯”均为与周王室有嫡亲关系的家族,而“宜庶人”则是当地土著。这种封赏的等级差异,本质上是“嫡贵庶贱”原则在土地与人口分配中的投射——血缘越近、嫡脉越纯,获得的资源就越丰厚。
1.2大宗小宗:家族网络的“主心骨”
宗法制度的运行依赖于“大宗—小宗”的层级结构。《礼记·大传》云:“大宗,尊之统也;大宗者,收族者也。”青铜器铭文中的“称宗”现象,正是这一结构的生动注脚。例如1981年陕西长安出土的师询簋,铭文记载周王对师询的训诫:“不显文武,膺受大命,匍有四方。则乃圣祖考克左右先王,作厥爪牙。今余惟肈经先王命,命汝惠雍我邦小大猷,率以乃友干吾王身。”这里的“圣祖考”指师询的直系祖先,而“乃友”则是师询所在宗族的小宗成员。周王要求师询“率以乃友”,实则是要求大宗之长统领小宗,体现了“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的宗法秩序。
再看1978年陕西扶风出土的大盂鼎,铭文记载周康王对盂的册命:“我闻殷坠命,惟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肄于酒,故丧师。汝妹辰有大服,余惟即朕小学,汝勿克余乃辟一人。今我惟即型宪于文王正德,若文王令二三正。今余惟命汝盂绍夹死司戎,敏谏罚讼,夙夕召我一人烝四方。”这里的“绍夹死司戎”意为继承父祖之职辅佐周王管理军事。盂作为大宗继承人,其官职的世袭并非简单的权力延续,而是通过“绍”(继承)字强调其大宗身份的合法性——只有大宗才有资格继承核心官职,小宗则只能担任辅助性职务。这种“世官世禄”的背后,是大宗在家族政治中的绝对主导地位。
1.3宗庙祭祀:精神纽带的“凝固剂”
宗法制度的维系离不开对祖先的崇拜,而青铜器本身就是宗庙祭祀的核心礼器。《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西周青铜器铭文对祭祀的记载,堪称“用青铜写就的祭祀手册”。例如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里的“檀公”是利的祖先,利因参与伐商有功受赏,随即铸造铜器祭祀祖先,既是向祖先汇报功绩,也是通过祭祀强化“子孙孝思”的宗法伦理。
更典型的是1965年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记载周成王“宅兹中国”后,对宗室成员的训诫:“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爵于天,彻命。敬享哉!”“敬享”即虔诚祭祀,周王要求宗室成员通过祭祀祖先来“视于公氏”(效法先公),本质上是通过宗教仪式强化宗法认同。这种“祭由宗子”的传统在铭文中反复出现,如1980年陕西长安出土的多友鼎,铭文结尾“用作尊鼎,用朋用友”中的“朋”指宗族成员,“友”指异姓盟友,而祭祀时“朋”必须排在“友”之前,体现了“亲亲”高于“尊尊”的宗法原则。
二、青铜器铭文所见宗法制度的实践形态
2.1分封制中的宗法烙印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度实为一体两面,“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本质是“宗法分封”。青铜器铭文中的分封记录,处处可见宗法的影子。例如1956年河南三门峡出土的虢季子白盘,铭文记载周宣王“赐用钺,用征蛮方;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