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归信吟》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孟郊《归信吟》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郊《归信吟》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归信吟

孟郊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二、现代文译文

含着泪水研磨的墨汁写成家书,

将要寄给万里之外的亲人。

书信随着驿使离去的那一刻,

我的魂魄也随之远行。

只留下这具躯壳,茫然空寂地立在原地。

三、字词详细注释

泪墨洒为书:泪墨指混着泪水的墨汁,这一意象将生理情感与创作行为融为一体。孟郊首创泪墨组合,突破了传统泪书的表达,强化了书写过程的情感浓度。洒字生动描绘泪水滴落砚台的动态,暗示情感难以抑制的状态,与《诗经?邶风?燕燕》泣涕如雨的情感强度形成呼应,但更具创作性的转化。

将寄万里亲:将意为将要、打算,体现动作的未完成性,暗示寄信前的郑重与期待。万里以夸张手法极言距离之远,既符合孟郊漂泊异乡的实际处境(从吴地到长安约三千里),又强化了思乡的迫切感。唐代驿路书信传递需数月时间,万里不仅是空间距离,更隐含时间的漫长等待。亲特指家中亲人,孟郊诗中亲字多出现于思乡主题,如《游子吟》报得三春晖的亲情指向与此一致。

书去魂亦去:去字重复使用形成强调,前一去指书信的物理移动,后一去描述魂魄的精神追随。这种物质—精神的双重离去,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将抽象的思念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分离。此处魂的概念源自《楚辞》魂兮归来的传统,但孟郊创造性地让魂随信去,而非盼魂归来,反向拓展了思乡诗的表现维度。

兀然空一身:兀然形容茫然失神的样子,《说文解字》释兀为高而上平也,此处引申为精神抽空后的僵直状态。空一身指身体失去灵魂后的空虚感,与前句魂亦去形成因果关系。这种身心分离的表达,比单纯的思乡苦更具视觉冲击力,体现孟郊以奇险见真淳的诗风特点。

四、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一)漂泊中的苦吟者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中唐著名诗人。他出身寒微,早年屡试不第,直到贞元十二年(796年)四十六岁时才考中进士,这种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短暂喜悦与长期困顿形成强烈对比,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作为韩孟诗派的核心人物,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但其诗风更偏向内敛深沉。苏轼以郊寒岛瘦概括其风格,精准捕捉到其诗歌中蕴含的苦寒特质。孟郊现存诗500余首,其中思乡主题占四分之一强,这些诗作多创作于贞元年间漂泊求仕时期,《归信吟》便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

(二)《归信吟》的创作情境

据《唐才子传》及诗歌内证分析,《归信吟》约创作于贞元七年至十二年(791-796)间,即孟郊中进士之前的漂泊阶段。此时他为求仕途,往返于吴地、长安、洛阳之间,长期远离家乡,思乡之情尤为浓烈。

贞元年间的唐朝虽处于安史之乱后的恢复期,但藩镇割据导致交通不畅,民间书信传递极为困难。据《通典》记载,唐代私人书信需托商旅或驿使捎带,成功率不足五成,且动辄数月才能送达。这种书寄何处的现实困境,加剧了游子的思乡焦虑。

孟郊此时期生活极为困顿,《唐摭言》记载他一贫彻骨,裘褐不完,在《秋怀》诗中更有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的自述。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孤寂,使家书成为他与家乡唯一的情感纽带。《归信吟》中泪墨空身等细节,正是这种生活状态与情感需求的真实写照。

五、相关知识梳理

(一)孟郊思乡诗的意象系统

《归信吟》中的核心意象在孟郊其他思乡诗中形成呼应,构成完整的情感符号体系:

核心意象

情感内涵

其他诗作例证

艺术功能

情感宣泄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隐含的感恩泪

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见证

书/信

情感载体

《寄远》一信入千里

连接时空的精神纽带

精神寄托

《远游》孤魂独何之

突破物理限制的情感延伸

存在困境

《秋夕贫居》瘦坐形欲折

现实处境的物质象征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孟郊思乡诗形孤—情苦—思切的情感链条,《归信吟》将这四个核心意象浓缩于二十字中,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概括力。

(二)中唐书信体诗歌的特征

作为典型的书信体乐府诗,《归信吟》体现了中唐此类诗歌的共同特征:

特征维度

具体表现

《归信吟》实例

时代背景

功能转变

从实用交际到情感抒发

全诗聚焦写信感受而非信中内容

文人漫游增多,书信成为情感寄托

意象创新

发展出泪—墨—书意象群

泪墨洒为书

诗歌技巧精细化趋势

情感强化

运用夸张手法放大感受

书去魂亦去

个体意识觉醒的文学反映

形式短小

多为五言短篇

四句二十字

乐府诗向绝句过渡的中间形态

与盛唐书信诗(如王维《杂诗》来日绮窗前)侧重场景描绘不同,中唐作品更注重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发,《归信吟》堪称这一转变的典范。

(三)魂去意象的文学传承

书去魂亦去的表达并非孟郊独创,而是对中国文学魂随物游传统的创新发展:

源头作品

核心表达

《归信吟》的创新

情感强度

《楚辞?招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