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三年级环保行动教案
一、教学基本信息
作为带了三年的班主任兼综合实践课老师,我总在想:环保教育不能只停在“不乱丢垃圾”的口号上,得让孩子们真正看见环境与生活的联系,主动成为行动者。这节课的学科定位是综合实践,面向三年级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上周我在校园里转的时候,发现花坛角落有几个零食包装袋,问值日生发愣说“没注意”;家长群里也有妈妈提到孩子总吵着买新玩具,旧的直接扔。这些小细节让我更确定:这堂环保课得从“身边事”切入,让孩子们在观察、体验中长出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设计这节课时,我反复调整目标——既要让知识“落地”,又要让行动“生根”。最终确定了三个维度:
知识目标:能说出至少3种常见的环境问题(如垃圾堆积、水资源浪费)及其与生活的联系;知道“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环保原则,能列举5种以上日常可操作的环保行为(如自带水杯、旧物改造)。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记录家庭一周垃圾、小组合作设计环保方案,提升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在“变废为宝”手工中锻炼动手能力,在分享交流中发展语言表达与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从“不关我事”转变为“我也能做”,萌发“环境小卫士”的自豪感;通过了解保洁阿姨、护河志愿者的工作,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很明确:让学生理解环保与生活的紧密关联,掌握具体可操作的环保方法。但难点更需要突破——如何让三年级孩子把“知道”变成“做到”?他们的自律性还在发展,容易三分钟热度。比如去年教“节约水电”,前两周孩子们抢着关灯,后来就忘了。所以这节课我打算用“看得见的改变”来强化:设计“家庭环保打卡表”,让家长配合记录;用旧物做的手工摆放在教室展示角,每天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行为就更容易固化。
四、教学方法
考虑到三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我摒弃了“我讲你听”的模式,采用“情境唤醒—探究发现—实践内化”的路径。具体方法有三:
一是情境教学法:用手机拍了校园垃圾桶、小区河道的实拍视频,还有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片段”(比如教室后排堆着的旧作业本、午餐时洒在桌上的米饭),这些熟悉的场景能快速引发共鸣。
二是小组合作法:把42个孩子分成7组,每组发一个“环保任务卡”,有的组调查家庭垃圾种类,有的组收集旧物改造案例,有的组设计班级环保公约。合作中既能分担任务,又能互相启发。
三是实践操作法:准备了塑料瓶、旧T恤、快递盒等材料,让孩子们现场做“花瓶”“笔袋”“收纳盒”。动手的过程比单纯听讲更能记住“旧物有用”的道理。
五、教学准备
为了让课堂“有血有肉”,我提前做了这些准备:
素材类:拍摄10段校园、社区的环境实拍视频(包括干净的绿化带和散落垃圾的对比);收集5个环保绘本片段(如《小聪仔·环保特刊》里的“垃圾的旅行”);整理近三年班级“环保小达人”的照片和故事(比如小雨连续两年用旧袜子做玩偶送弟弟)。
实物类:每组一个“材料篮”,装着塑料瓶、旧报纸、纽扣、彩绳等;印好“家庭环保打卡表”(有“自带水杯”“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10项任务);准备“环保勋章”贴纸(孩子们完成任务可以兑换)。
学生前置任务:提前一周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记录“家庭一周垃圾量”,用画图画或贴标签的方式分类(可回收、厨余、其他),课堂上带来分享。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我们的“环境大发现”(5分钟)
上课铃响,我按下播放键。大屏幕上先出现孩子们熟悉的场景:晨读时窗明几净的教室,课间操时开满鲜花的花坛。孩子们小声说“看我们教室多漂亮”。接着画面一转:午休后乱糟糟的课桌洞,零食包装袋从抽屉缝里掉出来;放学时校门口的垃圾桶,奶茶杯、饼干袋堆成“小山”,风一吹飘到马路上。
“有没有发现哪里不一样?”我问。
“教室后来变乱了!”“垃圾桶满了没人倒!”小宇抢着说。
“上周三下午,我在花坛边捡到这个。”我举起一个皱巴巴的酸奶瓶,“瓶身上还写着‘三(2)班朵朵’。朵朵,能说说当时怎么回事吗?”
朵朵脸红红地站起来:“我喝完酸奶着急去上体育课,就随手塞在草丛里了……”
“其实老师小时候也干过类似的事。”我笑着说,“但后来我发现,我们随手一丢的垃圾,可能要保洁阿姨弯十次腰才能捡干净;我们浪费的一张纸,可能是大树被砍倒的一片叶子。今天,我们就来当‘环境小侦探’,找找身边的环保问题,再想想怎么解决!”
(二)探究发现:垃圾从哪来?我们能做什么?(15分钟)
“先看看大家带来的‘家庭垃圾记录’。”我示意孩子们拿出自己的记录表。
第一组的小美举手:“我们家一周丢了8个快递盒、5个塑料瓶、3袋厨余垃圾。妈妈说快递盒都直接扔了,其实可以装东西。”
第二组的浩浩晃着他的图画本:“我画了我们家的垃圾,最大的是爸爸的烟盒,还有我的旧玩具车。妈妈说玩具车坏了修不好,只能扔。”
“这些垃圾如果一直堆着,会怎么样?”我追问。
“会发臭!”“会有虫子!”“污染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