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与保守派的对立.docxVIP

洋务派与保守派的对立.docx

此文档为 AI 生成,请仔细甄别后使用;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洋务派与保守派的对立

引言:19世纪中叶的裂变与群体分化

1860年的北京,英法联军的炮火刚刚熄灭,圆明园的余烬还未完全冷却。城墙外,金发碧眼的“夷人”正依据《北京条约》设立公使馆;城墙内,朝堂上的争论却比硝烟更灼热——一群官员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另一群则痛斥“用夷变夏”是亡国之兆。这场持续近四十年的争论,主角正是中国近代史上绕不开的两个群体:洋务派与保守派。他们的对立,本质上是传统中国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对西方冲击时产生的认知撕裂与生存路径之争。

一、背景溯源:危机下的群体形成

1.1时代困境:从“天朝上国”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1840年鸦片战争前,清王朝仍沉浸在“康乾盛世”的余韵中。尽管乾隆晚年已显颓势,但“华夏中心论”的文化自信与“闭关锁国”的政治惯性,让大多数士大夫坚信“夷狄”不过是未开化的蛮邦。然而,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彻底打破了这种迷思:4000英军就能沿长江直逼南京,《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不仅割地赔款,更让“夷务”从“边事”变为“国本”。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席卷半壁江山,清廷依赖的八旗、绿营腐朽不堪,最终靠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地方武装才勉强镇压。这场内乱带来双重冲击:一方面证明传统军事体系失效,另一方面让地方实力派(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掌握了实际权力,成为后来洋务运动的核心推动者。

1.2群体分野:从“经世派”到“洋务派”的蜕变

在危机中觉醒的,是一批“经世致用”的官僚与学者。他们早年受乾嘉考据学影响,但面对现实危机,逐渐转向关注实际问题。林则徐编译《四洲志》,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可视为思想先声。到了1860年代,这批人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处理外交事务中积累了经验,形成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群体。他们的共同点是:承认西方在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上的优势,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器物层面(如枪炮、轮船、机器)来增强国力,核心口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而保守派的根基更深。他们多为翰林院、都察院的清流派官员(如倭仁、徐桐、李鸿藻)、地方士绅及科举出身的传统文人。这些人自幼熟读四书五经,视程朱理学为安身立命之本,对“夷狄之学”天然排斥。他们的核心主张是“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倭仁语),认为维护儒家纲常伦理才是国家根本,学习西方技术会破坏传统秩序。

二、对立的核心维度:从器物到文化的全面碰撞

2.1器物vs道统:技术学习的正当性之争

洋务派的逻辑很直接:要“制夷”必先“师夷”。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设立船政局——这些军事工业的兴办,本质是想用西方技术解决“船坚炮利”的问题。但保守派认为,这是“舍本逐末”。1867年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时,时任大学士倭仁上书反对:“今以诵习诗书者而奉夷为师,其志行已可概见,无论所学必不能精,即使能精,又何益于国家?”在他看来,技术是“末”,儒家伦理是“本”,本末倒置会导致“人心风俗”败坏。

这种争论在具体事务中反复上演。比如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后,李鸿章提出“海防论”,主张建立北洋水师,需要大量购买军舰、修建炮台。保守派反驳:“购船买炮,徒耗民财,不如修德以服远人。”甚至有人认为,军舰的蒸汽机“火气太盛,有伤和气”。更荒诞的是,1881年开平煤矿为运煤修建的唐胥铁路,因保守派指责“机车轰鸣会震动皇陵”,被迫改用骡马拖曳,成为“马车铁路”的笑谈。

2.2实践路径:渐进改革与固守成法的冲突

洋务派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他们的改革路径是“先易后难”:先军事工业(求强),再民用工业(求富),同时兴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如1872年留美幼童)、翻译西书(如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这些措施在今天看来是近代化的必要步骤,但在保守派眼中,每一步都是“离经叛道”。

以留学教育为例,1872-1875年,120名12-15岁的幼童被送往美国。他们很快剪掉辫子、穿上西装,甚至有人信奉基督教。1881年,保守派官员陈兰彬、吴子登以“幼童沾染外洋恶习,恐失本心”为由,要求提前召回。李鸿章虽竭力反对,但清廷最终采纳保守派意见,94名幼童中途回国(其中6人已大学毕业)。这些本该成为中国近代科技、外交栋梁的人才,多数被分配到电报局、船政局等单位,才算勉强发挥作用。

再看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最初只教外语(英、法、俄文),1867年增设天文算学馆,规定“满汉举人及恩、拔、岁、副、优贡,汉文业已通顺,年在二十以外者”方可报考。保守派立即攻击:“朝廷科甲正途,何至卑躬屈节,拜夷人为师?”甚至贴出匿名揭帖:“未同而言,斯文将丧”(讽刺“同文馆”),“孔门弟子,鬼谷先生”(嘲笑学生拜洋人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好好学习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