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日啖荔枝三百颗:苏轼笔下的岭南风物与人生况味
摘要:宋代文学家苏轼文采斐然,在三千多首诗词作品当中,咏叹荔枝的诗词共计20首。作品中用典、比喻、拟人等手法层出不穷,含括着极其深厚的内蕴。苏轼一生虽屡遭贬谪,徘徊于入世和出世之间,但其积极乐观、爱国
爱民的高尚情怀始终贯穿在荔枝诗词中,一生于逆境之中追求自在,于苦闷之中寻找趣味,于彷徨之中坚守理想。
- -
- - -
-
在苏轼六十六年的生命历程中,一共创作了两千七百多首诗和三百多首词。苏轼关心社会,豪迈旷达的风格往往与对事物的留心发现结合在一起。三千多首诗词内容丰富,记游咏物、山川景物、感旧怀古和农舍风光都有涉猎,用诗词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
对苏轼荔枝诗词的关注焦点首先是研究苏轼于惠州期间所作荔枝诗词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在李庆皋的
《读苏轼在惠的荔枝诗词》[1]一文中,主要介绍苏轼谪居惠州时济世匡时、忧国忧民的思想;其次是研究苏轼于惠州期间荔枝诗词中的象征意义。在陈师旅的《苏轼对荔枝的赞与叹——从苏轼在惠州贬所写的几首荔枝诗谈起》[2]当中,作者通过分析荔枝意象来探究苏轼的政治态度,其内蕴多是借荔枝意象来表达对朝廷的揭露和鞭挞,但作者所选择的范围是惠州期间几首零散的诗歌而且没有结合更多作品从具体的写作手法来展开论述。第三是研究苏轼荔枝诗词中所包含的丰富的艺术手法,在卢虹红的《苏轼岭南风物诗研究》[3]中通过部分章节对苏轼在岭南时期荔枝诗词进行了介绍,分析苏轼对于荔枝独有的情怀,探析借物抒怀的艺术特点,挖掘苏轼咏物诗的内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从对苏轼荔枝诗词的作品范围的界定入手,分析思想内容,探究其书写荔枝诗词的艺术特色,并挖掘诗人在荔枝诗词中表现出的情怀与志向。
一、苏轼荔枝诗词的思想内容
.苏轼笔下的荔枝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象
.
征,其中流露出了作者的情感与志向,这是分析作者文化性格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以苏轼著,冯应榴辑注,黄任柯、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以及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为依据,对苏轼的荔枝诗词作了整理考证,共20首。其中作于黄州1首,作于杭州
2首,作于定州3首,作于清远1首,作于惠州11首,作于儋州1首,作于廉州1首(表1)。
表1苏轼荔枝诗词编年表
序号
篇目
创作时间
创作地点
1
杭州故人信至齐安
元丰六年
(1083)
黄州
2
送曹辅赴闽漕
元祐三年
(1088)
杭州
3
寄蔡子华
元祐五年
(1090)
4
次韵刘焘抚勾蜜渍荔支
元祐八年
(1093)
定州
5
次韵曾仲锡承议食蜜渍生荔支
6
再次韵曾仲锡荔支
7
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
绍圣元年
(1094)
岭南清远
8
赠昙秀
绍圣二年
(1095)
岭南惠州
9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四
10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五
11
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
12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13
荔支叹
(续表1)
序号
篇目
创作时间
创作地点
14
减字木兰花·西湖食荔支
15
南乡子·双荔支
16
新年五首:其五
绍圣三年
(1096)
岭南惠州
17
食荔支二首:其二
18
和陶答庞参军
19
和陶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绍圣四年
(1097)
岭南儋州
20
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支
元符三年
(1100)
岭南廉州
(一)厌倦仕途,向往自由
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曾在黄州居住四年两个月。在这段时间,苏轼一方面狎渔樵之侣,穷山水之胜;一方面在黄州城东门外开垦了数十亩荒地耕耘其中,乐其土风,生活非常的惬意,黄州的生活让苏轼开始把目光聚焦到了山水美景。
元祐时期与司马光等论辩,苏轼的报国之梦再次幻灭,并屡遭同僚的攻击和谗陷,他阅尽了浅薄世态和官场黑暗,而顿时想起故人的忠言相嘱。“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4]1578”。元祐五年(1090),一首
《寄蔡子华》诉尽了对故友劝归的深切谢忱和心心相印的情谊,在熙宁元年(1068)离别家乡之时,父老乡亲们在房屋庭院里种下了一棵荔枝树苗,希望荔枝开花结果之日,便是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之时。但是现在荔枝已熟,可自己却年华已逝,仍旧四处漂泊不定。紧接着诗人掉转笔锋,描绘江南美好的风景与自在的生活,一唱三叹的过程中跳动着的是一颗放情山水、远离仕途的心灵。
绍圣元年(1094),宋哲宗主张恢复“神宗”新法,并任新党人物章淳为相,苏轼四月被贬英州,六月再贬惠州。“岭南万户皆春色[4]1965”,广东处于亚热带地区,苏轼在这里不仅看见了香蕉园、甘蔗、橘林和槟榔树,还有繁茂的荔枝树,“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5]113”。虽是被贬,但他对于生活的热情并没有丝毫消减。苏轼一生几经宦海沉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