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诗作原文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唐?李白

(序)白久在庐、霍,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处无间,嵒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兼书共游,因有此赠。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

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

夤缘泛潮海,偃蹇陟庐霍。

凭雷蹑天窗,弄景憩霞阁。

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沦诺。

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

故人契嵩颍,高义炳丹雘。

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

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

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

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

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

二、白话译文与情感转译

白话译文

(序)我在庐山、霍山居住已久,元丹丘先生近来游居于嵩山。我们是情深义厚的老友,无论出仕还是隐居都保持着密切联系。他频频从山中寄信来,邀请我去做客,这正合我素来的心意。我希望能长久居住在那里不再返回,打算带着全家前往,特此写下这首诗表达同游的愿望。

家本在道教圣地紫云山,道家的风范未曾沦落。

心怀遁世隐居的志向,寄情山水归于寂寞。

曾经游历偏远的闽地,攀登大禹开凿的山路。

沿着海岸泛舟观潮,昂首登上庐山霍山。

凭借雷声打开天窗,在霞阁中赏景休憩。

登山眺望的美景令人欣喜,很符合隐居的诺言。

三山虽远是归隐的期许,四岳暂为栖息的依托。

老友与嵩山颍水相知相契,高尚的气节如丹青般鲜明。

隐迹山林抛弃尘世喧嚣,始终以山林峰壑为根本。

自赏林间流水的幽美,不羡慕朝堂市井的欢乐。

偶然领悟自然的真谛,顿时觉得世俗人情淡薄。

你能采折芬芳的桂花,我也能采摘兰草杜若。

我那笨拙的妻子喜爱乘鸾,娇女喜欢飞鹤。

带着全家寻访神仙踪迹,从此一起炼制金丹灵药。

情感转译

译文在保持字面准确的基础上,特别注重传递李白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层次:从沉怀丹丘志的长久心愿,到颇惬隐沦诺的当下满足,再到提携访神仙的未来憧憬,情感逐步升温。对拙妻好乘鸾的生活化描写,将神仙理想拉近距离,译文刻意保留拙妻娇女的亲昵称谓,体现李白在挚友面前的坦诚与随性,这种人间烟火气与炼金药的仙道追求形成有趣对照,正是李白仙而不隐个性的生动体现。

三、重点字词注释与文化解码

逸人:指隐居避世的人,此处特指元丹丘。唐代道教盛行,逸人常与道士身份重叠,元丹丘作为道教上清派弟子(据《汉东紫阳先生碑铭》),这个称谓既点明其隐居状态,也暗示其宗教身份。

紫云山:道教名山,传说为仙人栖息之地,此处代指道教文化发源地。李白用家本紫云山表明自己与道教的渊源,并非实指籍贯,而是精神归属的宣告。

丹丘志:指隐居求仙的志向。丹丘是道教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楚辞?远游》有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李白借此表达对长生仙境的向往。

禹凿:相传大禹治水时开凿的山路,此处泛指险峻的山路,既写实又暗喻对先贤足迹的追随。

天窗:道教术语,既指山中天然洞穴,又象征通神的天门,与凭雷结合,形成充满奇幻色彩的道教意象。

隐沦诺:指隐居的诺言。隐沦是魏晋以来文人常用的隐居代称,李白此处暗用《晋书?张翰传》隐沦放言,身名自逸的典故,表明对隐逸传统的认同。

嵩颍:嵩山和颍水,代指元丹丘隐居的嵩山地区。唐代嵩山是道教上清派重要活动地,司马承祯曾在此修道,元丹丘选择此处隐居具有明确的宗教传承意义。

丹雘(huò):红色颜料,古代用于涂饰宫室和礼器,此处形容元丹丘的高义如丹青般鲜明不朽,呼应孔子丹青不知老将至的文化意象。

兰若:指兰草和杜若,都是香草名,在楚辞传统中象征高洁品德,李白用采兰若表明与元丹丘的精神契合。

乘鸾、飞鹤:道教神仙传说中仙人的坐骑,拙妻好乘鸾化用萧史弄玉乘鸾而去的典故,将家人也纳入仙道图景,体现李白全家学道的愿望。

金药:即金丹,道教认为服用金丹可长生不老。元丹丘作为胡紫阳的弟子,擅长炼丹术,李白诗中多次提及与他一起炼丹的经历。

四、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作者与友人画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不仅是诗坛仙才,更是虔诚的道教徒,属于道教上清派。元丹丘是李白一生最重要的道友与挚友,两人相识于青年时期,交往长达三十余年,李白在《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中称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可见情谊之深。元丹丘是道教上清派第十四代传人胡紫阳的弟子,在李白眼中是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的神仙式人物,曾向玉真公主推荐李白,对其入仕翰林起到重要作用。

历史语境与创作契机

本诗创作于天宝初年(约742年),正值李白入长安之前。此时李白已在庐山、霍山隐居多年,元丹丘则迁居嵩山修道。从诗序嵒信频及,许为主人可知,元丹丘多次邀请李白前往嵩山同住,而李白正处于功成、名遂、身退人生规划的关键阶段。嵩山作为唐代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