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保路运动研究.docxVIP

清末保路运动研究.docx

此文档为 AI 生成,请仔细甄别后使用;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末保路运动研究

引言

若将清末十年的社会变动比作一幅波谲云诡的历史长卷,保路运动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场起于1911年春夏、以“保路权、争国权”为核心的民间抗争,不仅直接触发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更深刻折射出晚清社会在现代化转型中的深层矛盾——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传统与现代的观念碰撞、民族资本与列强侵略的激烈对抗,以及普通民众从“臣民”到“国民”的意识觉醒。站在百年后的今天回望,保路运动已不再是单纯的“铁路权益之争”,而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缩影,是理解晚清政治生态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关键锁钥。

一、保路运动的历史背景:从“铁路梦”到“权益劫”

1.1晚清铁路建设的困局:技术依赖与主权流失

自1876年吴淞铁路(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通车以来,铁路作为“近代化的动脉”逐渐被清政府所认知。但受制于技术落后与财政枯竭,晚清政府始终无法独立完成大规模铁路建设。据《中国铁路史》记载,至1911年全国已建成铁路9618公里中,由外国资本直接或间接控制的达8952公里,占比超93%。这种“以路养路”的畸形模式,本质上是列强通过“借款筑路—控制路权—掠夺资源”的链条,将中国铁路变为“经济侵略的吸管”。

典型如粤汉铁路(广州至武昌)。1898年清政府与美国合兴公司签订《粤汉铁路借款合同》,约定美方投资400万英镑,占股50%。但合兴公司转手将2/3股权卖给比利时人,实质控制权落入法俄集团手中。这种“背约转股”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湖广、广东、湖南三省绅商——他们联名上书称:“路权即国权,路失则国分!”最终在1905年以675万美元“赎路”,开创了近代中国“收回利权运动”的先河。

1.2商办铁路的兴起:绅商阶层的“自强梦”

收回粤汉铁路的成功,催生了全国范围内的“商办铁路热潮”。1903年清政府颁布《商部重订铁路简明章程》,允许民间集股修路,一时间各省铁路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04年川汉铁路公司成立,1905年江西铁路公司、安徽铁路公司成立,至1907年全国已有18家商办铁路公司,总集股额达5200余万两白银。

这些商办铁路公司的资本来源极具时代特色:川汉铁路最典型,除了“官股”“商股”,还首创“租股”——按田赋每两加征300文,相当于向全省农民摊派;广东粤汉铁路则以“银号认股”“海外侨胞集资”为主,仅南洋华侨就认购了300万银元。这种“全民持股”的模式,让铁路权益与民众利益深度绑定——四川一位老农曾对记者说:“我家每年交租股三百文,铁路要是被洋人抢了,我这钱不就喂了狼?”

1.3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商办铁路看似蓬勃,实则隐患重重。由于缺乏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多数铁路公司效率低下、贪腐横行。以川汉铁路为例,公司账面资金1600余万两,但仅上海办事处就因经营股票亏损300余万两,工程进度更是“宜昌至万县段修了7年,仅完成30里路基”。这种“集股难、修路更难”的困境,让清政府动了“收归国有”的念头。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颁布“上谕”:“干路均归国有,支路任民自为……所有宣统三年以前各省分设公司集股商办之干路,延误已久,应即由国家收回。”5月20日,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铁路、湖北境内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款600万英镑,以两湖厘金、盐税作抵押,且规定“铁路总工程师由英、德两国分别担任”。

这一政策彻底激化了矛盾:对绅商而言,“国有”意味着他们的股权被低价甚至无偿收回;对民众而言,“国有”等同于将他们辛苦缴纳的“租股”“米捐”拱手让给列强;对立宪派而言,清政府绕过资政院强行决策,是对“预备立宪”承诺的彻底背叛。正如四川保路同志会文书部长邓孝可在《蜀报》上痛陈:“政府夺我路,外则丧权,内则丧信,是可忍孰不可忍!”

二、保路运动的发展过程:从“文明争路”到“武装起义”

2.1各省响应:从请愿到罢市的“非暴力抗争”

“铁路国有”政策出台后,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迅速掀起抗议浪潮。湖南长沙学生率先罢课,贴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标语;湖北谘议局议员联合绅商召开“拒款大会”,喊出“头可断,血可流,路不可卖”的口号;广东商民则以“不用官发纸币,挤兑现银”的方式表达抗议。

其中最激烈的当属四川。1911年6月17日,成都岳府街铁路公司内人声鼎沸,川汉铁路股东代表、学界代表、商界代表共2000余人齐聚,正式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派领袖蒲殿俊为会长,罗纶为副会长。会上罗纶手持《保路同志会宣言》,声泪俱下地说:“我们四川的父老兄弟!铁路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的血汗钱换来的!今天起,我们要万众一心,保路救国!”台下民众痛哭失声,“保路!保路!”的呐喊响彻云霄。

同志会成立后,迅速在各州县设立分会,组织“讲路团”深入城乡宣讲。据《成都通览》记载,当时的茶馆里,说书人不说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好好学习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