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城北中学
城北中学学校地震灾害应急处置预案
一、编制背景与依据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区域,地震灾害时有发生。学校作为人员高度聚集且以未成年人为主的特殊场所,一旦遭遇地震,极易出现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为强化全体师生防震减灾意识,提升应急避险及自救互救能力,保障地震发生时可实现快速、有序、科学处置,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影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地震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及教育部、应急管理部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办学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
构建并完善学校防震减灾组织架构,形成“统一指挥、分工清晰、责任落实、高效运转”的应急管理模式。
通过日常教育与实战演练,普及地震避险知识及技能,确保全体师生熟练掌握避险、疏散与救护流程。
地震发生后能迅速启动预案,达成“第一时间发布警报、第一时间开展避险、第一时间组织疏散、第一时间救治伤员”的目标,最大程度保障师生生命安全。
震后及时推进善后处置与校园恢复工作,确保教育教学秩序尽快回归正常。
(二)基本原则
预防为先,教育前置。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课堂教学与德育活动内容,实现教育常态化。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校长为应急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承担直接责任,各部门协同配合。
快速响应,科学救援。保障信息传递畅通、应急反应迅速、处置流程规范有序。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始终将师生安全置于首位,优先组织人员疏散与伤员救治。
全程留痕,闭环管理。应急处置全流程需留存文字记录、影像资料及台账,确保可追溯。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一)组织机构
成立“学校防震减灾应急指挥部”,由校长担任总指挥,分管副校长任常务副总指挥,教务处、总务处、德育处、保卫科、医务室、心理健康中心、各年级组长及家长委员会代表(2-3名)为核心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于总务处,负责预案日常管理、资料归档及协调工作。
(二)职责分工
总指挥:全面统筹应急工作,决策预案启动时机及重大事项处置方案。
常务副总指挥:组织开展日常安全检查与应急演练,主持应急工作会议,协调各部门推进处置工作。
教务处:地震发生后负责调整教学计划,协助开展学生有序疏散,灾后统筹复课安排。
总务处:承担应急物资储备、后勤保障服务,定期开展校园设施安全检查与震后修复工作。
德育处:主导学生防震减灾安全教育与宣传动员,协调班主任开展班级应急管理,跟踪学生震后思想动态。
保卫科:负责现场警戒、秩序维护,协助引导人员疏散,震后管控危险区域,防止次生事故。
医务室:开展校内伤员急救处理,联络外部医院,协调重伤员转诊,储备急救药品与器械。
心理健康中心:负责师生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组织集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谈话,缓解灾后心理压力。
年级组长及班主任:地震发生时第一时间组织本年级、本班学生避险与疏散,到达集结点后清点人数并即时上报。
家长委员会:配合学校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协助做好灾后家校沟通,参与善后处置意见征集。
四、风险分析与防控措施
(一)风险分析
本校坐落于XX市XX区,校园建筑以多层教学楼(3-5层)与宿舍楼(4层)为主,经安全评估,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部分教学楼建成时间较久,抗震等级未达现行最高标准,部分水电设施、疏散通道标识存在老化现象。
在校学生人数超1500人,课间、午休等时段人员密度大,紧急疏散时易出现拥堵。
部分教学楼楼梯宽度仅1.2米,走廊转角视野受限,疏散过程中可能发生踩踏风险。
学生年龄跨度大(6-15岁),防震减灾知识掌握程度不均,低龄学生自救能力较弱。
(二)防控措施
每学年联合专业机构对校园建筑开展1次抗震性能检测,建立隐患整改台账,对发现问题限期修复。
在每栋建筑入口、楼层走廊、楼梯转角等显著位置张贴疏散示意图,增设荧光应急疏散标识(夜间可见)。
教室、宿舍、功能室(实验室、体育馆)均配备急救箱(含止血带、消毒用品)、手电筒、应急广播接收器,每层楼配置2台应急照明设备。
将防震减灾教育纳入班会、晨会固定内容,每学期开展2次专题讲座,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推送相关知识。
每学期组织至少2次全校性地震疏散演练,演练后召开总结会,针对问题优化流程,低年级学生单独开展适应性演练。
五、应急响应分级
根据地震灾害造成的影响程度,将应急响应划分为四级,分级启动对应处置措施:
Ⅳ级(一般响应):仅出现明显震感,未造成校园建筑损坏与人员受伤,启动校内避险与常规疏散程序。
Ⅲ级(较大响应):造成少量建筑轻微损坏(如墙面开裂、门窗变形),或1-2名人员轻微擦伤,启动校内自救与外部医疗支援对接。
Ⅱ级(重大响应):部分建筑出现结构损毁(如楼板裂缝、墙体倾斜),3名及以上人员受伤(含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