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docVIP

语文S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页码页码/NUMPAGES总页数总页数

语文S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

1.阅读与理解。

徐湛之出行

徐湛之出行,与弟同车。车轮忽折,路人来救。湛之令先抱弟,然后自下。

注释:徐湛之,人名。

[1]翻译加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徐湛之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文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汤汤乎____???锺子期____

[2]解释加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__________________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_________________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这个传说,人们常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_____),用(_____)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文言文阅读。

枭①将东徙

枭逢鸠②。

鸠曰:“子将安之?③”

枭曰:“我将东徙④。”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⑤我鸣,以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⑦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⑧恶子之声”。

(注释)①枭(xiāo):猫头鹰。②鸠(jiū):斑鸠、雉鸠的统称,形似鸽子。③子将安之:你打算到哪里(安家)?④徙(xǐ):迁徙。⑤恶:厌恶,讨厌。⑥以:所以。⑦更:改变。⑧犹:还是。

[1]结合注释,说一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枭将东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你觉得斑鸠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寓言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做任何事都应从根本着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B.要想让别人喜欢自己,只有让自己的声音更好听。

C.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

4.小古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读小古文完成填空。

人物

观点

现象

依据

一儿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

?_____

远者小而近者大

一儿

____

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____

两小儿分别从两个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儿以____的角度,一儿则以____的角度。两小儿“辩日”有理有据,可见他们是_______的孩子。

[2]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会怎么回答呢?写一写。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笑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言文篇幅短小,事中见理。我们六年级学过的《书戴嵩画牛》告诉我们__________的道理;《学弈》则告诉我们________的道理。

5.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画龙点睛

张僧繇①于金陵②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③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④诞⑤,因⑥点其一。须臾⑦,雷电破⑧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晴者皆⑨在。

注释:①张僧繇(yóu):南朝梁吴(今苏州市)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②金陵:今江苏南京市。③每:常常,每每。④以为:认为。⑤诞:虚妄,荒唐。⑥因:因此,就。⑦须臾:一会儿。⑧破:击。⑨皆:都,全都。

[1]结合注释,解释句子的意思。

(1)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我们知道张僧繇不点睛的原因是________(用原文回答),点睛后的结果是_______(用原文回答)。从中看出张僧繇________________。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ongbing20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