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结构灌浆施工工艺.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装配式结构灌浆施工工艺

在工地待了十来年,我最常琢磨的就是怎么把预制构件的“关节”接得更牢。装配式建筑像搭积木,但这积木不是随便拼的——每个预制柱、梁、墙板之间的连接,全靠那小小一管灌浆料。今天就想和同行们唠唠这门“把钢筋黏成骨头”的手艺活儿,从摸门道时的磕磕绊绊,到现在能稳当操作的心得,都掏心窝子说说。

一、为啥说灌浆是装配式的“命门”?

刚入行时总觉得,装配式就是把工厂做好的构件拉到现场装起来,能有多难?直到跟着师傅拆了第一块没灌好浆的墙板——套筒里半管空的,钢筋轻轻一拔就晃,后背当时就冒冷汗。后来才明白,灌浆施工是装配式结构的“强连接核心”。就像盖楼得打地基,预制构件要形成整体受力,全靠灌浆料把钢筋和套筒“锁”成一体。

灌浆工艺的原理其实不复杂:预制构件预留的金属套筒里,提前穿入下段构件的伸出钢筋,现场安装到位后,从套筒底部注入高强无收缩灌浆料。这材料就像“建筑胶水”,硬化后能填满套筒与钢筋之间的缝隙,让上下构件通过钢筋—灌浆料—套筒的粘结力共同工作。可别小看这几公分的灌浆层,一栋30层的装配式建筑,每层几十个套筒,任何一个漏灌、空洞,都可能成为整栋楼的“软肋骨”。

二、上场前的“备菜”功夫:从材料到环境的全准备

我们老家做饭讲究“备菜齐活再动火”,灌浆施工也是一样。正式开灌前,得把“食材”(灌浆料)、“炊具”(设备)、“火候”(环境)都盘清楚,少一样都可能出岔子。

(一)材料:选对“胶水”是基础

灌浆料不是普通水泥,得满足“三硬指标”:强度得够(一般要求28天抗压强度≥85MPa)、流动性要好(初始流动度≥300mm,30分钟保留值≥260mm)、还不能收缩(3小时竖向膨胀率≥0.02%,24小时与3小时的膨胀值之差≤0.02%)。记得有回项目贪便宜用了小厂料,搅拌时看着挺稀,灌到套筒里半小时就开始缩,拆模后套筒底部全是裂纹,最后只能敲掉重灌,白搭了三天工期。

选好料还得会存。灌浆料容易吸潮,必须存放在干燥库房,码放时离地面至少30cm,垛高不超过5袋。进场后得做复检,除了查出厂报告,还要现场测流动度——取2kg料,按厂家推荐水灰比(通常0.12-0.14)加水,用高速搅拌机(转速≥1000r/min)搅3分钟,测出来的流动度要是不够,这批次料坚决不能用。

(二)设备:工欲善其事,先让机器“醒”过来

灌浆机是核心装备,常用的有手动挤压式和电动活塞式。手动的适合小范围修补,大规模施工还得用电动的——压力稳定,效率高。每次用前得“喂水”调试:先空转2分钟,再打清水,检查管道有没有漏浆、活塞是否顺畅。去年有个新人没做这步,灌浆时管道里卡了块干料,压力突然飙高,喷得满脸都是,差点伤了眼。

除了主机,配套工具也不能马虎:灌浆枪头要选与套筒进浆口匹配的型号(一般直径10-12mm),太长伸不进,太短漏浆;封堵用的塑料塞要提前泡水里,防止太干吸了灌浆料水分;电子秤必须校准,水加少了料太稠堵管,加多了强度上不去。

(三)人员与环境:人要稳,天要“给面儿”

灌浆工必须持证上岗?以前我也觉得是麻烦,直到带过一个没培训的小工——他看料稠了就加生水,结果整管料都离析了。现在项目上要求,操作手必须经过厂家培训,能现场调流动度、判断堵管原因。班组长更得“眼尖”,灌前要检查每个套筒:钢筋有没有偏位(偏差超过5mm就得校正)、套筒里有没有杂物(石子、水泥块必须掏干净)、连接面是否湿润(太干会吸料里的水,导致收缩)。

环境温度也得盯着。灌浆料最怕“冰火两重天”:低于5℃时,水化反应慢,强度上不去;高于30℃时,料干得太快,容易堵管。我们一般挑上午10点到下午3点施工,高温天就搭遮阳棚,低温天提前用暖风机给套筒“预热”。有回赶工期,大冷天没做保温,灌完第二天一测,强度只有设计值的60%,最后全拆了重灌,教训太深刻。

三、灌浆现场:从“喂料”到“锁缝”的步步惊心

准备工作做足了,真正考验手艺的是现场操作。这就像中医把脉,每一步都得“望闻问切”——看料的状态、听灌浆的声音、摸管道的温度、问搭档的反馈。

(一)第一关:搅拌——“和面”的讲究比家里还多

搅拌台要支在离作业面最近的地方,减少运输时间(灌浆料从加水到用完一般不超过30分钟)。先按重量称好水和料,绝对不能凭感觉——我带的徒弟有回图省事,看桶里剩点水就直接倒,结果水灰比大了5%,料稀得像汤,灌进去全漏了。

搅拌分“两阶段”:先低速(300r/min)搅1分钟,让料和水初步混合;再高速(1200r/min)搅3分钟,直到看不见干粉、表面有光泽。搅完要测流动度——把拌好的料倒进截锥圆模(上口直径36mm,下口60mm,高60mm),提模后料摊开的直径要是小于300mm,就得加少量水(最多补加原水量的5%)重新搅;要是太稀,这罐料就只能废掉,绝不能将就用。

(二)第二关:灌浆——“细水长流”才是稳

灌浆顺序有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