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箫记》的写作时间、地点与价值新探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docxVIP

《紫箫记》的写作时间、地点与价值新探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紫箫记》的写作时间、地点与价值新探

摘要:《紫箫记》的写作,徐朔方先生考证为万历五年秋至七年秋作于江西临川。笔者根据《记钗记题词》“往余所游”的“游”字、汤诗《赴帅生梦作》、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帅思南机》等诗文及被指为“讥托”的剧情内容进行综合考察后认为,该剧应是万历八年作在南京,时汤在南京国子监读书。三个故乡友人是从临川“游”到南京后进行“度新词与戏”。剧本未完而搁笔,是因演出后“是非蜂起,讹言四方,诸君子有危心”所致,非友人散去造成。《紫箫记》虽“不成熟”,但不等于它没有价值。“一曲才就,辄为玉云生夜舞朝歌而去”竞达到“观者万人”,“是非蜂起,讹言四方”的效果。说明剧本影响观众,启发动观去作联想,激发了观众席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紫箫记》所表现的思想和艺术上的倾向性,是他“临川四梦”的基础。“临川四梦”的基调与特色,能在《紫箫记》中看到雏形。

关键词:《紫箫记》;时间;地点;价值

《紫箫记》是汤显祖“四梦”外的半本戏,是个“不成熟的作品”,有说“不成功之作”、“失败之作”。也许此原因,长期以来不被研究者所看好,选它作课题研究者如凤毛麟角。

1982年,抚州周悦文先生曾就《紫箫记》的创作年代撰有一文。此后,汤显祖研究空前的活跃,每逢“十”的汤公诞辰或逝世的日子,在汤公故里、遂昌和大连都举办过汤显祖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也出版了好几本,但对《紫箫记》的研究鲜见有人问津。为了不让这“残本”太寂寞,笔者不避管窥蠡测之羞,就该剧的写作时间、地点与价值作点新探,以就教于方家与同道。

一.《紫箫记》的写作时间与地点

《紫箫记》的写作时间和地点,研究者们基本都附和徐朔方先生的考证,“约当万历五年秋至七年秋两年内作于江西临川”[1]。唯有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史家黄芝冈先生认为:“汤写《紫箫记》初稿,当即在他本年(万历八年)回到南京以后。如汤写这部剧作不在南京,‘讹言四方’的事就无从发生。”[2]也许黄先生文中提出的理由在过于简单,未能进一步引用史料展开来谈,信服力不强,故附和者寥寥。笔者当年为汤作传记时,也是采用徐先生的说法。后仔细琢磨了汤的《紫钗记题词》后,对徐先生这一说法有了动摇,感到《紫箫记》不是万历五年至七年作于临川,而应是万历八年作于南京。令我产生动摇不再附和徐先生的考证是汤的《紫钗记题词》中的那个“游”字。“游”者,流动也;“游宦”指在外地做官;“游学”,谓远游异地从师求学;“游子”指离家远游的人。“往余所游谢九紫、吴拾之曾粤祥诸君,度新词与戏”,说的是谢廷谅、吴拾之、曾粤祥三位故乡友人是从临川“流动”到他现在的客居之地,和他一起作剧度曲。如同在家乡临川,同住一座县城,朋友之间的串门是很正常方便的事,“游”从何来?

汤诗《赴帅生梦作》云:“子为膳部郎,予入南成均。今上岁丙子,再见集庚辰。……昔是新相知,今为旧比邻。”[3]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帅思南机》载:“惟审为郎,义入南城,均晨夕过从,故有‘著冠须访戴,脱冠须访帅’之诗。……惟审有临川四俊诗,为汤孝廉显祖、谢秀才友可、曾秀才粤祥、吴公子拾之。汤诗则以惟审为首。”[4]“子为膳部郎,予入南成均”,“惟审为郎,义入南城”说的是帅机任南京礼部精膳司郎中时,汤显祖来到南京。“今上岁丙子,再见集庚辰”是万历四年(丙子)汤从宣城经过回临川,在南京和帅相见了,到万历八年(庚辰)汤显祖因再拒张居正结纳下第,又回到南京国子监读书。“均晨夕过从”、“昔是新相知,今为旧比邻”是指万历八年汤在南京国子监读书时与帅机的住所离得很近,常可碰面。“著冠须访戴,脱冠须访帅”是说汤这时在南京国子监读书时和时任祭酒(相当于校长)戴洵关系密切,课后常和帅机在一起。惟审(机)有《临川四俊诗》实为《四俊咏和汤生作》(帅机《秋阳馆集》卷九有《四俊咏和汤生作》),《临川四俊诗》(今佚)是汤显祖的原唱。这是谢廷谅、曾粤祥、吴拾之来到南京后,汤显祖他乡遇故知诗兴勃发,首起吟咏,帅机应声唱和之作。然而徐朔方先生为了要使他考证的《紫箫记》写作时间地点能够成立,竞把《临川四俊诗》和帅机的唱列为隆庆四年(1570)即汤显祖中举那年所发生的事。[5]然而幸存的帅机唱和四首,每首诗题分别标明了四友此时的功名身份:“汤孝廉显祖”,“谢秀才友可”,“曾秀才粤祥”,“吴公子拾之”表明这时汤显祖是举人,谢廷谅与曾粤祥已是秀才,吴拾之还没有功名。曾粤祥,字如海,万历二十年(1592)中的进士,万历二十二年(1594)任福建南安知县,次年(1595)卒,时年36岁[6]。可知曾粤详应出生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小汤显祖9岁,这年他只有11岁,还没中秀才。因此,《临川四俊诗》和帅机《四俊咏和汤生作》不可能是发生在隆庆四年(1570)即汤显祖中举那年所发生的事,只有发生在万历八年他们在南京合作写《紫箫记》的事才合乎情理。

再说,若作在临川

文档评论(0)

xiao418565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