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指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殊形态,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反映社会存在、表达价值观念),又具有审美属性(以情感体验和形象塑造为核心)的双重特性。其本质是二者的有机融合:审美性使文学区别于哲学、政治等纯意识形态形式,意识形态性则使文学超越单纯的形式游戏,承载社会意义。例如《红楼梦》通过宝黛爱情的审美叙事,隐含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体现了审美与意识形态的交织。

2.艺术真实

文学创作中通过艺术概括达到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或科学真实。它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经作家的艺术加工(想象、虚构、情感渗透),反映生活的本质规律与情感逻辑。例如鲁迅《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非具体真人实事,却真实揭示了旧中国国民性的某些本质特征,这种“假中见真”即为艺术真实。

3.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概念,指通过语言形式的反常化处理(如扭曲、重组、偏离日常语法),打破读者的“自动化感知”,延长审美体验的过程。例如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将“低头”与“水莲花”并置,以陌生的意象组合激活读者对“温柔”的细腻感知,避免了表达的陈俗化。

4.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代表姚斯提出的概念,指读者在阅读前已有的社会经验、文化素养、审美习惯等形成的潜在心理图式,它决定了读者对文本的期待与理解方向。例如当代读者阅读《诗经·关雎》,可能因现代婚恋观念影响,更关注“君子好逑”的平等意识;而古代经学家则基于“诗教”传统,侧重解读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教化意义,体现了不同期待视野的差异。

5.复调小说

巴赫金提出的小说类型,指作品中存在多个独立、平等的声音(人物意识),彼此对话而非由作者统一支配的叙事结构。与传统“独白型”小说(作者全知视角主导)不同,复调小说强调人物思想的独立性。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万的理性怀疑、阿廖沙的宗教虔诚、德米特里的情欲挣扎等声音相互碰撞,未被作者强行统一,形成多声部的思想对话。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标准。

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需从语言、形象、情感三方面综合判断:(1)语言的审美性:文学语言注重修辞、节奏、隐喻等形式美,具有自指性(语言本身成为审美对象);非文学语言(如公文、科技文)侧重信息传递,语言是工具。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文学)与“今日晴,气温25℃”(非文学)的语言差异。(2)形象的虚构性:文学通过艺术形象(人物、场景、意象)反映生活,允许虚构;非文学(如历史、新闻)以真实为第一原则。(3)情感的主导性:文学以情感体验为核心,追求感染读者;非文学侧重理性认知(如论文)或实用目的(如广告)。需注意,某些文本(如《史记》)可能兼具文学与非文学属性,区分需结合具体语境。

2.如何理解灵感与直觉的关系?

灵感与直觉是文学创作中两种重要心理现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联系:二者均具有突发性、非逻辑性,是长期积累后的瞬间突破。灵感的爆发常伴随直觉判断,如诗人突然获得一句精妙诗句,既包含灵感的触发,也包含直觉对语言效果的快速把握。(2)区别:①来源不同:灵感多源于外部刺激(如自然景象、他人话语)或潜意识活动,是创作动力的瞬间激活;直觉是主体对对象本质的直接洞察,依赖长期经验积累。②表现形式不同:灵感表现为创作冲动或完整构思的突然出现(如郭沫若写《女神》时“受诗的推荡、鼓舞”);直觉表现为对形象、情感的快速判断(如作家直觉到某个人物“应该这样说”)。③持续性不同:灵感稍纵即逝,需及时捕捉;直觉可在创作中反复出现,贯穿构思过程。二者共同作用,推动创作从感性积累到艺术升华。

3.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有哪些?

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具有三大审美特征:(1)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典型人物既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林黛玉的敏感多疑),又概括了某一群体或时代的普遍本质(阿Q代表旧中国部分国民的劣根性,黛玉反映封建礼教下女性的悲剧命运)。(2)丰富的性格层次:典型人物非“扁平”的好坏标签,而是具有矛盾性、发展性。如《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既有复仇的坚定,又有延宕的犹豫,性格在行动中不断变化,体现人性的复杂。(3)艺术魅力的永恒性:典型人物能超越时代,引发不同读者的共鸣。如堂吉诃德的“可笑而可悲”,既讽刺了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又歌颂了追求正义的精神,至今仍具解读价值。

4.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是什么?

二者虽相关,但存在本质差异:(1)视角不同:文学消费是从经济活动出发的概念,强调文本作为商品被购买、阅读的过程(如买书、付费阅读电子小说);文学接受是从审美活动出发的概

文档评论(0)

183****573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