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大理崇圣寺三塔:千年一瞬萦妙香
“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
作为大理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南诏时期的崇圣寺三塔在苍山洱海之间屹立千年,浸润风花雪月,见证兴衰沉浮,向世人述说古老的南诏故事。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大理,探寻崇圣寺三塔的故事。
南中梵刹胜景
“南中梵刹之胜在苍山洱水,苍山洱水之胜在崇圣寺。”
大理素有“妙香佛国”之称,自南诏以来,从皇家至百姓,均信奉佛教。苍洱之间佛寺林立,最多的时候有小寺三千,大寺八百。元朝时期西台御史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记载:“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
到南诏国第10代国王劝丰佑时期(公元824—859年),信教之风极盛,于是兴建崇圣寺,并在寺中建千寻塔,后来又建南北小塔。据古籍记载,修建崇圣寺及千寻塔时,役工匠770万,耗4万余金,历时8年建成。
崇圣寺三塔
建成后的崇圣寺规模达方圆七里,有三阁七楼九殿,房屋八百九十多间,有佛一万一千四百尊。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大理国曾有9位皇帝退位为僧,在崇圣寺中修行。因此,崇圣寺也是大理国的皇家寺院。
修建崇圣寺三塔,除了宣扬佛法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镇伏水患。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据清代学者王昶所著的《金石萃编》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三塔平面布局主塔居前,两小塔居后,呈鼎足之势。主塔又名千寻塔,全称为“法界通灵明道乘塔”,塔高69.13米,为十六级密檐式方形空心砖塔。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大鹏等,塔身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底部镶嵌“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所书。
千寻塔底部
南北小塔高42.19米,为十级密檐式八角形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每层出檐,角往上翘,玲珑可爱。
塔尖暗藏宝藏
一直以来,当地流传着一个说法:崇圣寺三塔内藏着大理国的宝藏,还有佛门至宝“佛牙舍利”,盛放“佛牙舍利”的是一尊笼罩五彩霞光的宝函。
千寻塔内曾建有木制楼梯通往塔顶,后来楼梯被拆除,古塔被封闭,一千年来从没有人登上过塔顶,因此传说一直未能得到证实。
1978年,当地文物工作者接上级指示:修缮古塔,同时开展全面的考古摸底。按照唐代古塔的修塔惯例,塔底一般都建有地宫,文物就藏在地宫里。但在千寻塔中,考古工作队挖了十多天,足足挖了两米多深,也没有找到地宫。后来,考古工作队通过走访得知,当地有在塔顶藏宝的传统,传说曾有人徒手攀爬至塔顶,看到塔顶有一个铜制盒子已被打开,里面空无一物。
考古工作队立即组织搭建起脚手架,爬上塔顶后看到,塔顶蚊虫成群、乱草丛生,乱草丛中露出黑洞洞的、狭窄的通道。工作队员大着胆子伸手在“黑洞”里摸索,竟然摸出一件法器,这让他们确信,里面果真有宝藏。
崇圣寺三塔中取出的《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左)和《银鎏金镶珠金翅鸟》(右)
经过考古发掘,工作队最终从塔顶取出了680多件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珍贵文物,包括金属制品、工艺品、珠宝和中草药材等,是迄今所发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最为丰富、最为重要的一批,对研究唐、宋时期云南边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宗教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这批宝物中,有一个古怪的“铁疙瘩”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它高19厘米,基座为圆形鎏金铜制,腰部装饰有一圈连珠纹,表面黑漆漆的,而里面大有内容:依次打开,由外而内是铜、银、金、琥珀塔模,整套“塔中塔”呈现出五种颜色。
这印证了传说中“笼罩五彩霞光的宝函”的说法,考古专家确信,这就是装舍利子的宝函,可惜的是,塔模中并未发现舍利子。但即便没有舍利子,这个“五色光明舍利塔”也是十分重要的文物,现已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历千年而不倒
崇圣寺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佛都匾、三圣金像,曾被视为崇圣寺中的五大重器。如今,由于各种原因,其余四件宝物已不知去向,就连崇圣寺也因地震被毁于清代年间。唯有崇圣寺三塔,在苍洱之间独立千年。
1925年,大理发生大地震,房屋尽毁,而千寻塔仅震落塔刹,铜函内文物散落一地,遭人哄抢。南北两座小塔被震斜但不倒,至今斜立,成为一道奇观。
一千多年来,三塔经历了风雨剥蚀和30多次强烈大地震,仍屹立不倒。这除了其自身坚固外,也得益于历朝政府和民间百姓的修缮和保护。
三塔屹立千年而不倒
明成化年间,政府出资修缮千寻塔,在下台塔基座四周加设青石围栏;明嘉靖年间,李元阳修葺三塔,在主塔塔身上加砌青砖贴面保护层;清代,严子珍捐资修碑壁;周子安道尹(道尹是民国时期的官名,编者注)以双沟法将破碎三字钩添,易石镌成,并原位装上……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1961年3月,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