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前言:当“数字”遇见“温度”,我们为何要做这场调查?
演讲人
01
前言:当“数字”遇见“温度”,我们为何要做这场调查?
02
病例介绍:李女士的“数字化看牙之旅”
03
护理评估:从“技术指标”到“患者体验”的全方位观察
04
护理诊断:当“数字”遇见“人”,我们发现了什么?
05
护理目标与措施:让“数字”有温度,让“护理”有准度
06
健康教育: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数字化升级
07
总结:数字化护理的核心,始终是“人”
目录
2025数字化牙科护理满意度调查课件
01
前言:当“数字”遇见“温度”,我们为何要做这场调查?
前言:当“数字”遇见“温度”,我们为何要做这场调查?
作为一名在口腔护理岗位上坚守了12年的“老护理”,我常想起刚入行时的场景——患者躺在牙椅上,医生举着传统藻酸盐印模材,患者皱着眉强忍恶心;取模后还要等待3天才能拿到石膏模型,复诊时患者总抱怨“跑医院太麻烦”。而如今,当口内扫描仪的蓝光在患者口腔内快速游走,3分钟生成3D数字模型;当3D打印导板精准定位种植体位置,手术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40分钟;当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实时显示牙齿接触点……数字化技术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塑着牙科诊疗的全流程。
但技术的进步,是否真正转化为了患者的“满意度”?去年冬天,我在门诊遇到一位68岁的王大爷。他因全口牙列缺失来做数字化种植修复,治疗前反复问我:“闺女,这机器扫一下就能做牙?会不会不准?”治疗后,他又摸着新牙冠说:“倒是挺舒服,就是总担心哪天坏了,你们能修吗?
前言:当“数字”遇见“温度”,我们为何要做这场调查?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数字化技术解决了“效率”和“精准”的问题,却未必能自动解决患者的“信任”与“安全感”。护理工作作为连接技术与患者的“最后一公里”,我们的服务是否跟上了技术的迭代?患者对数字化护理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哪些环节让他们满意?哪些细节仍存遗憾?
这便是我们开展“2025数字化牙科护理满意度调查”的初衷——不仅要记录技术带来的改变,更要倾听患者内心的声音;不仅要优化护理流程,更要让“数字化”与“人性化”在护理环节真正融合。接下来,我将结合过去一年门诊收集的120份有效问卷、30例深度访谈案例,以及我们团队的实践经验,与大家分享这场调查的发现与思考。
02
病例介绍:李女士的“数字化看牙之旅”
病例介绍:李女士的“数字化看牙之旅”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数字化护理的全流程,我先分享一个典型案例——42岁的李女士,因右下后牙缺失3年,前来就诊。她是一名中学教师,平时工作忙,对治疗时间、舒适度和美观度要求较高。
初诊:需求与疑虑并存
李女士第一次来门诊时,直接说:“医生,我不想戴活动假牙,也不想等太久。听说现在有数字化种牙,你们能做吗?”但聊到具体细节时,她又皱起眉头:“之前同事做种植,说取模特别难受,扫描真的不疼吗?种完牙吃东西会不会松?”
治疗过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结合李女士的需求,医生为她制定了“数字化导板种植+全瓷冠即刻修复”方案:
口内扫描:用3shape口扫仪3分钟完成全口扫描,实时生成3D模型,李女士全程没有恶心感;
数字化设计:通过CBCT数据与口扫模型融合,在电脑上模拟种植体位置、角度,避开神经血管;
初诊:需求与疑虑并存
3D打印导板:根据设计结果打印种植导板,手术中医生通过导板精准定位,李女士说“感觉医生操作特别稳,没什么晃动”;
即刻修复:利用数字化模型提前制作临时冠,手术当天李女士就能戴牙,“从进来到戴牙,就用了2个半天,不耽误上课”。
复诊反馈:满意度与隐忧交织
3个月后复查,李女士对修复体的舒适度、咬合功能非常满意,在问卷中给“治疗效率”“技术精准度”打了9分(满分10分)。但她也提到:“刚做完扫描时,护士没说清楚模型什么时候能用;戴临时冠那天,护士教我刷牙的方法,但我回家还是担心刷太大力会松,要是能给个视频看看就好了。”
这个案例像一面镜子——它照见了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也照见了护理服务中“细节缺失”的痛点。而这些“痛点”,正是我们调查的重点。
03
护理评估:从“技术指标”到“患者体验”的全方位观察
护理评估:从“技术指标”到“患者体验”的全方位观察
在数字化牙科护理中,护理评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口腔卫生状况”或“生理指标”,而是需要从“技术适配性”“心理接受度”“社会支持”三个维度,立体刻画患者需求。结合调查数据,我们总结了以下评估要点:
生理评估:数字化技术的“硬件基础”
口腔条件:如缺牙区骨量、黏膜状态是否适合数字化导板种植;重度牙周炎患者是否需要先通过数字化牙周治疗仪控制炎症;
敏感阈值:部分患者对口扫仪的震动、冷光敏感(调查中18%的患者反映扫描时牙龈发酸),需提前评估并调整扫描速度;
咬合习惯:通过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记录患者的正中咬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