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6部分 专题11 对点精练一 鉴赏形象艺术.pptxVIP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6部分 专题11 对点精练一 鉴赏形象艺术.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2018·全国Ⅱ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3.诗歌中间四句展示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狂夫

[唐]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注]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展现极

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更令人不觉痕迹。

B.颔联意蕴丰富,对仗工整,“含”“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娟

娟”“冉冉”的叠词又平添音韵之美,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晚节渐于

诗律细”。

C.诗人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

断绝,饥而日恒,亏及幼子,则全家可知,这是举一反三的写法。

D.诗人饱经患难,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

待生活中的打击,怨而不怒。全诗格高律熟,意奇句妥。;解析“‘含’‘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错,“裛”字没有运用拟人手法。“含”“裛”两个动词运用得极细腻生动。“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显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5.诗人是如何塑造狂夫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六月三日夜闻蝉??

[唐]白居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②。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注①此诗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在苏州因病休假时所作。②东京:东都洛阳。;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诗人调动不同感官来表现夏季纳凉的清爽舒适,与孟

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所表现的意境相同。

B.“微月初三夜”一句形容月亮还是一个窄小的月牙,月亮既点明了时

间,又是诗人常用的联想的着笔点,借以表达内心的愁思。

C.诗歌最后两句,把情思寄托在眼前的池上之月、水中之船上,由景及

情,诗人病中的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D.本诗格调清新自然,诗人借助“荷”“柳”“蝉”“月”等意象,营

造出一种宁静空明之境,在特定的氛围中表达情思,感觉自然而亲切。;解析“眼前的池上之月、水中之船”错。由“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中的“不知”一词可知,这两句是写诗人联想自己家乡的场景,不是“眼前”之景。;7.诗中前后两次写到蝉声,作用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轩竹

[宋]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

意韵丰富。

B.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

轩竹的形象。

C.颈联形象地描绘了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

意趣盎然。

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了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

生,韵味悠长。;解析“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了回忆、想象中的竹子”错,尾联写的应是自然界的南轩竹。;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这首《竹石》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解析曾诗,结合“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分析,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虽遇冰霜,但愈显鲜明动人。“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白雪cleve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