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国黄褐斑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解读
《中国黄褐斑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在黄褐斑的诊疗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下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定义与流行病学
黄褐斑是一种获得性、对称性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尤其是颧部、颊部、前额、鼻部及上唇部,表现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的斑片,形状不规则,边界一般较清晰。流行病学方面,黄褐斑在女性中更为常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9。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易感性、紫外线照射、性激素水平变化、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孕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改变,也容易出现黄褐斑。
发病机制
1.黑素细胞功能亢进:紫外线照射等外界刺激可激活黑素细胞内的一系列信号通路,促使黑素细胞合成和分泌更多的黑素。例如,紫外线可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分泌内皮素1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作用于黑素细胞,上调酪氨酸酶等黑素合成关键酶的活性,从而增加黑素的产生。
2.炎症反应:皮肤炎症在黄褐斑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可促进黑素细胞的增殖和黑素合成。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化妆品刺激、微生物感染等都可能引发皮肤炎症,进而加重黄褐斑。
3.血管因素:黄褐斑皮损处的血管数量增多、管径增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增加。血管的改变可能为黑素细胞提供更多的营养和氧气,促进黑素的合成和转运。
4.氧化应激:体内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产生过多的活性氧(ROS)。ROS可损伤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如DNA、蛋白质和脂质,同时也可激活黑素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促进黑素合成。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面部对称性分布的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无自觉症状。伍德灯检查有助于判断黑素的分布层次,在伍德灯下,表皮型黄褐斑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色素沉着,颜色加深;真皮型黄褐斑则表现不明显;混合型黄褐斑表现介于两者之间。皮肤镜检查可观察到皮损处的色素分布、血管形态等特征,辅助诊断。
2.鉴别诊断:需与雀斑、瑞尔黑变病、太田痣等疾病相鉴别。雀斑多在儿童期发病,有家族遗传史,表现为散在的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斑点,直径一般较小,多分布于鼻梁和面颊部,日晒后加重。瑞尔黑变病好发于面部、颈部及上肢等暴露部位,表现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的色素沉着斑,边界不清,常伴有轻微的瘙痒或灼热感,可能与长期接触某些化妆品、光敏物质等有关。太田痣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表现为单侧面部的蓝灰色、青褐色斑片,可累及眼、口腔黏膜等部位,一般不会自行消退。
治疗
1.基础治疗
防晒:是黄褐斑治疗的基础和关键。应尽量避免日光暴晒,外出时使用遮阳伞、遮阳帽等物理防晒措施,同时涂抹防晒霜,选择防晒指数(SPF)≥30、UVA防护等级(PA)+++以上的产品。
修复皮肤屏障: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护肤品,如含有神经酰胺、透明质酸等成分的护肤品,有助于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减少外界刺激对皮肤的影响。
2.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
氢醌:是治疗黄褐斑的一线药物,它可以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减少黑素的合成。常用浓度为2%5%,一般每晚睡前使用,连续使用数月可见效。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刺激症状,如红斑、瘙痒等。
维甲酸类:如维甲酸乳膏,可调节黑素代谢,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更新,加速黑素的排出。常用浓度为0.025%0.1%,可能会引起皮肤干燥、脱屑、红斑等不良反应,需从低浓度开始使用,逐渐增加浓度。
壬二酸: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抗炎等作用,常用浓度为15%20%。其不良反应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轻度的刺痛和瘙痒。
烟酰胺:可以阻止黑素向角质形成细胞转运,常用浓度为5%10%。烟酰胺安全性较好,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潮红等不适。
系统药物:
维生素C和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抑制黑素的合成。维生素C一般口服剂量为0.21.0g/d,维生素E为0.10.3g/d。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佳。
氨甲环酸:通过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黑素细胞的增殖和黑素合成。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有一定疗效,但可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一般剂量为0.251.0g/d,分23次服用。
3.光电治疗
激光治疗:
Q开关激光:如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Q开关Nd:YAG激光等,可选择性地破坏黑素颗粒。但激光治疗可能会引起炎症后色素沉着、色素减退等不良反应,治疗后需严格防晒和进行皮肤护理。
非剥脱性点阵激光:通过微小的激光光束刺激皮肤产生
文档评论(0)